文创大赛,让大运河活起来

齐鲁晚报 2018-08-05 02:00 大字

南旺水龙王庙古建筑遗址基座河道古砖近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办的大运河文化带文化遗产创新创意设计大赛启动,大运河沿线的博物馆、文保单位、文创机构、高校纷纷打造自己的创意产品。

有故宫博物院的成功经验,近年来,文博领域的文创产业正井喷式发展。但是,如此高规格、大规模的文创大赛,在大运河身上还是头一遭。

就在大赛启动前的半个月,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巴林举行,贵州梵净山申遗成功。在这次大会报告中,世界遗产委员会给予中国大运河保护管理工作高度评价。

众所周知,世界遗产是块“金字招牌”,在保护与开发中往往存在许多矛盾,此前中国张家界、丽江古城、三江并流等项目就被大会点名批评过。世界遗产委员会专门在决议中就优秀案例进行赞赏的情况极少发生,这次为大运河点赞着实罕见。

专家的眼睛是雪亮的,中国在大运河保护管理方面确实不易。

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大运河是世界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遗产内容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及浙东运河沿线8个省市27个城市的58个遗产点,河道总长1011公里。作为文化遗产,目前大运河仍在正常使用,流域面积30万平方公里,覆盖上亿人口。

大运河是一条文化项链,沿线的每个遗产点都是项链上的珍珠,任何一处污点的存在,均会使整条项链蒙羞,大运河保护管理的难点正在于此。

世界遗产委员会指出,为了保护好这项世界遗产,中国建立起相应的组织架构并加以实施,制定了相关指示和规范。同时,中国建立的大运河遗产监测体系,通过对数据进行持续不断的收集、集中化管理、分析和评估,为决策的制定奠定了数据基础。

大运河纵贯8个省市,不同区域的河段面貌差异很大,各地在保护、管理、开发方面的做法也各有千秋。

大运河山东段全长643公里,由北至南依次经过德州、聊城、泰安、济宁和枣庄5市。山东遗产点段包括南运河德州段、会通河临清段、会通河阳谷段、会通河南旺枢纽段、小汶河、会通河微山段、中河台儿庄段等8段运河15处遗产点,遗产点超过了全线的四分之一。山东段涉及文物保护、航运、水利工程与管理、地方发展项目以及与沿线群众生产生活的关系等问题,成为申遗期间工程量最大、环境治理工作最严峻的河段。

合理利用是对大运河最好的保护,为了串起散落的文化遗存,2014年申遗成功后,山东便提出打造“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通过遗址公园、博物馆展陈、运河小道、展示平台等各种方式手段,有效提升和展示大运河遗产的历史、科学、文化价值。

如今,位于济宁市汶上县的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3D影视展厅内,现代声、光、电技术复原千年前场景——从济宁到临清的古运河河道上,过往船只像爬楼一般,沿着31道大小闸门向上缓慢攀爬,最终翻过水脊,汇入海河。

南旺分水枢纽是大运河全线科技含量最高的“心脏工程”,代表了17世纪世界工业革命前土木工程技术的最高成就,清朝末年荒废。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山东在保护基础上,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展示,将其打造成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临清钞关、鳌头矶、光岳楼、山陕会馆……像南旺枢纽这样的历史遗存,目前在大运河山东段沿线并不鲜见。在“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规划指导下,山东已经打造出像汶上南旺分水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台儿庄古城、德州南运河段等一批亮点工程。

靓丽的成绩单背后,大运河山东段仍有不少问题。大运河曾经是一条纵贯南北的黄金水道,但由于黄河改道,造成山东境内河道淤积,如今只有济宁以南到杭州可以通航,济宁以北至京津河道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已经完全断航。

一波清流南去,千帆道尽繁华。黄河改道、大运河断航,改变了沿线德州、聊城等城市的命运,悠悠运河文化渐渐成为民众的回忆。受此影响,运河的经济、交通功能退化,与新的城市中心距离越来越远,长效管理需要大量人力财力,进一步增加了保护与开发的难度。

以汶上南旺分水枢纽考古遗址公园为例,它不仅远离城市,而且远离县城,交通不便,虽然硬件条件已经建得不错,但其知名度、客流量跟江苏、浙江等省的运河文化遗址公园相比,有着较大差距。像台儿庄古城这样的明星景点,在大运河山东段几乎是一枝独秀。

与大运河相关的文化创意,山东更是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山东侧重于对运河沿线特色文化的发掘,而京津冀地区已经强调运河文化产业的发展,江浙地区更是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当成了重点。

扬州是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邵伯镇主打运河风情小镇,形成“一带、两心、四区、多点”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无锡依托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打造创意工作区、文化展示区、艺术活动区、新型生活区以及工业旅游区,构建了古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带;淮安依托世界运河文化交流中心和淮安漕运文化博览中心,实现了旅游、休闲度假、历史、商业的深度融合。

对此,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理事长、北京物资学院大运河研究院院长王佳宁认为,未来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体育、金融等产业的“1+5”融合,将全面变革大运河文化带形态,文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将成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依托和抓手。

事实上,大运河是一座文化创意的富矿。放眼全国,大运河沿线分布着400多家各级各类博物馆与众多文保单位,各类文物遗存600余处,山东占了很大比例。目前,大家都盼着开掘这座富矿,找到一条促进文化遗产“活”起来的文创发展之路。

一次创意设计培训、十场专题讲座、百家博物馆参与、千名设计师团队、万件数字化文物精品……大运河文化带文化遗产创新创意设计大赛如催化剂,调动起了沿线文博单位的积极性。

针对大运河沿线中小博物馆居多,且藏品少、客流量少、文保单位资源相对单一等实际,大赛专门制定了向中小博物馆倾斜的政策,如与中小博物馆有关的文创作品不得少于30%,支持地域相近、资源相似的博物馆和文保单位联合参赛等。

眼界决定境界,对大运河山东段的博物馆和文保单位来说,参赛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提高认知水平、唤醒主人翁意识的“灵魂之旅”,这正是玩转文化创意的第一步。

新闻推荐

金郝庄镇沙窝地长出“金疙瘩”

本报讯“我们村的西瓜是临清市的明星品牌,一说是刘公庄的西瓜,大家都抢着买。”近日,临清市金郝庄镇村民刘方红对记者说。刘...

临清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清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