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桃大棚里的笑与叹
■本报记者 朱海波
11月24日中午12时,虽已到了饭点,但冠县兰沃乡大曲村村民任红菊还没有回家,村里600多个大棚里的油桃树大都修剪完了,她家有7个棚,还要再干两天才能完工。咔嚓……随着任红菊手中果树剪刀的一开一合,油桃树枝纷纷落在地上,修剪前的油桃树枝叶横生、“不修边幅”,修剪后则疏疏朗朗、通风透光。
任红菊是2006年村里第一批承包油桃大棚的村民之一。那时,她和丈夫是“业务小白”,管理更不在行,现在可不一样了,只见她一手拿剪刀、一手拿锯,细枝用剪、粗枝用锯,手起枝落,非常熟练。任红菊说,在外村剪枝时,一说是大曲村的都好找活,因为技术熟练。
两人管7个棚,是不是太累了?面对记者的疑惑,村党支部书记赵吉朝开了腔:“只有油桃成熟时那一个月忙,其他时间劳动量并不大,任红菊家不光有7个油桃大棚,还养了几十头猪哩。”
“我们家还不是村里大棚最多的,贾子侠一家承包了12个大棚。”任红菊告诉记者。
村民张海训以前在县城打工,听说村里发展油桃产业,他就回来报了名。“刚开始我啥也不会,现在这些活对我来说是轻车熟路。以前拉苫子,一个棚连拉加放,得两个人忙活一个半小时,现在一按电钮就行。”因为不太忙,像张海训这样的劳力可有半年时间外出打工,几个棚由在家的妇女管理就可以了。
油桃是大曲村村民的“金疙瘩”。当别处的大棚盖草苫子时,这里的大棚则盖上了棉被;当别处的大棚也盖上了棉被时,这里的大棚已“穿”上丝棉。由于品种更新快、管理好、规模大,大曲村的油桃比周边村要早上市半个月。每年清明节后,天南海北的商贩都来大曲村,油桃简直成了“黄金桃”,无论买的卖的,人人脸上笑开花。
当说到一年的收入时,任红菊开心地笑了:“钱够用就行。”任红菊答非所问,张海训却轻叹一声,说起了自己的遗憾。原来,2006年,他承包了2个大棚,当年回本,第二年每个棚收入七八千元,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当2008年第二批大棚开始承包时,他又承包了两个,现在这4个棚每年能收入七八万元。“当时还是胆小,再多承包几个就好了。”张海训有些不甘。
有遗憾的村民还真不少。2009年,大曲村第三批大棚开始承包,一共有200多个棚,但报名的村民有440多户,只能抽签,有些没有承包到大棚的村民当场就哭了。
这些大棚的棚体和水、电、生产路等基础设施由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修建,每年近40万元的承包费属于集体收入。依靠这些收入,大曲村不仅美化了村容村貌,还建起了敬老院。2007年,大曲村有了第一笔承包费,全体村民每年七八万元的水费就此从承包费里出;自2017年起,大曲村每年10多万元的环卫费、平安保险费等全部由集体承担,村民过上了“零负担”的好日子。
大曲村是改革开放初期山东向党中央报喜的第一村。1982年1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大曲村村民写给党中央的信——《做一个社会主义中国的农民是多么自豪》,表达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依靠种棉花富裕起来的农民的由衷喜悦。现在,通过乡村振兴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大曲村群众有了新的心声——做一个新时代的中国农民是多么自豪!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目伦通讯员张京)11月28日,聊城高速交警冠县大队冠县执法站接到一大客车司机的求助,该司机称可能误将两名学生遗...
冠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冠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