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倾全城 家国情意浓 2021年聊城市金秋音乐节侧记
金秋音乐节冠县专场蛤蟆嗡小戏《摆渡》■陈金路
■本报记者 陈金路 本报通讯员 刘宪鹏
这个秋天,让聊城“潮”起来的,不只有穿城河与城中湖带给这座城市的温润,也不只有连续多天的降雨带来的湿润,还有持续了1个多月的2021年聊城市金秋音乐节带给水城群众的文化浸润。
音乐节贯串“家国情”
这几天晚饭后,家住东昌湖附近乐园小区的居民李华都会习惯性地带着孩子到水城广场转一圈。“前一段时间,天天晚上来这里看节目,现在节目结束了,还有点不适应。”李华说。
李华口中的“节目”,是9月12至10月18日在水城广场举办的“金秋悦水城同抒家国情”金秋音乐节。本次音乐节演出形式包括戏曲、杂技、综艺、曲艺、小品、非遗展示等,各项活动高潮迭起、精彩纷呈,场均观众1000人次,4次网络直播浏览量达280万人次。
办节之前,作为主办单位的聊城市委宣传部、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就把2021年聊城市金秋音乐节的主题确定为“金秋悦水城同抒家国情”。而在接下来的34场演出中,每场演出均贯串着“家国情”这一主线,“唱祖国爱家乡”成为本次音乐节的标配。
无论是开幕式上的歌伴舞《江北水城我可爱的家乡》《运河情思》、舞蹈《运河号子》,还是10月10日的唢呐独奏《正月十五闹雪灯》、谷山调《去任留犊》、蛤蟆嗡小戏《摆渡》,还是闭幕式颁奖晚会上的快书《祖国颂家乡赞》等节目,无不渗透着浓浓的家国情怀。其中,戏曲专场声情并茂、精彩绝伦;杂技专场惊险刺激、妙趣横生。尤其是中秋专场——听琴赏月和国庆专场——京剧红色经典,让人沉浸在阖家团圆、家国同构的情愫中。
音乐节“激活”一座城
从观众的反馈中,足以看出本次音乐节带给他们的力量和感动。
市民王山是金秋音乐节的老观众,几乎每场都到现场观看。“我和老伴平时经常到水城广场散步,没想到正赶上了音乐节,还有椅子,能坐下看节目,真不错。”王山说。
有类似感受的还有市民李中。“我是个老戏迷了,哪里有戏就爱去看,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看到高水平的演出。这些院团都演得不错,我最喜欢阳谷民营剧团演的豫剧《清风亭》,演得真好!希望政府把这样的活动继续搞下去。”李中说。
“很多观众每场必到,看也看不够。”市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员刘西政表示。很多观众在每场演出结束后,都到后台询问工作人员:“明天演什么节目?”“那天下雨,京剧《沙家浜》刚演了两幕就停了,啥时候补上啊?”“从市民观看节目的热情足以看出,他们从节目中找到了真切的家国情怀,享受了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刘西政说。
聊城是一座历史厚重之城,有几千年的历史,代表农耕文明的黄河文化与代表商业文明的运河文化在此相映生辉。近期,“多彩非遗乐游古城”庆双节非遗系列、山陕会馆庙会、古城博物馆探秘寻宝、“自驾一座城旅居一座城”之发现聊城等活动在古城轮番举行。而在炫目的灯光、激情的说唱、高亢的吹奏和明快的鼓点衬托下,金秋音乐节丰富了古城庄严肃穆的传统形象,让其焕发出活力。
音乐节“柔软”一座城
谈及刚刚落幕的聊城金秋音乐节,聊城市艺术馆原馆长邱方军说,从2002年的文化旅游节,到后来的合唱节、水文化节,金秋音乐节延续了聊城人20年办节的优秀基因,通过1个多月的演出,提升了聊城观众的文明程度、文化层次。
如何看待金秋音乐节,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江涛有她自己的维度。她表示,金秋音乐节坚持守正创新,坚定文化自信,高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主旋律,是聊城近年来持续时间最长、参演人员最多、演出规模最大的一次文艺活动。这是对聊城文化艺术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同时也推动了聊城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本次金秋音乐节原计划10月13日结束,但因为市民观看节目的热情不减,又加演一周,充分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无疑,金秋音乐节提高了市民的文化素养和幸福指数,增强了城市的软实力,本次金秋音乐节‘柔软’了一座城,润泽了一座城。”周江涛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陈朋)日前,为进一步改善全镇农村人居环境,增强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冠县桑阿镇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会战”专...
冠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冠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