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竞放花千树 冠县教体事业高质量发展撷英
孔子的弟子冉雍在此讲学,亚圣孟子晓谕景春载史册,“千古奇丐”武训行乞办学世人颂说……冠县这方土地底蕴深厚、圣贤辈出。如今,冠县弘扬武训精神,秉承时代使命,打造幸福教育,建设教育强县,唱响了一曲幸福育人、育幸福人的新时代教育颂歌。
■文/图 刘小希 申洪举 王登云
崇文尚学 武训精神昭后人
“我积钱,我买田,修个义学为贫寒;拿着铜勺去要饭,一心修个义学院……”武训先生行乞办学的义举在中国教育历史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更鼓舞着一代代冠县人以忘我的热情兴教办学。
2020年10月初,冠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怀礼到县教体局任职后,在调研走访的基础上,提出了“弘扬武训精神,办好幸福教育”的发展目标。如今,冠县倾全县之力办好教育,建设教育强县,经历了从均衡发展到优质提升的“华丽转身”。
在这里,无论是乡镇,还是城区,学校都是最美的建筑。在打响“均衡创建”攻坚战的日子里,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一所所学校展露新颜,一张张笑脸阳光灿烂。漫步校园,窗明几净,鸟语花香,到处是幸福的脸庞。
在这里,躬耕幸福教育沃土的教师,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从职业中获得成就感、幸福感。通过青蓝工程、名师演绎、外派学习等系列活动,冠县全方位地为教师发展提供空间,老师们也通过赛课、论坛等各种活动,大大提升了教学能力。
在这方崇文尚学、幸福教育的土地上,涌现了很多无私奉献、呕心沥血的“新武训”。有带病坚持工作、视教育事业为生命的乡村教师戴修亭,有扎根乡村38年的全国最美教师轩云湘,有疾病缠身难舍三尺讲台的小学教师赵美强,有被学生称为“妈妈老师”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赵会娜,有捐资2000万元建设学校的光耀东方集团原董事长李贵斌……他们实现了武训精神的延伸和丰富。
如今,武训精神已融入冠县教育发展的各个层面,冠县还编写了《武训传》《四大历史文化名人与冠县》《武训文化的春天》等系列文史书籍,对武训的故事进行传承与弘扬,这也吸引了大批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家踊跃捐资助教,造福家乡。2008年12月,山东省武训教育基金会应运而生,并被省财政厅、省民政厅认定为符合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其宗旨就是弘扬武训精神,募集社会资金,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基金会成立12年来,共筹集爱心资金3900多万元,支出善款3500万元,为推进冠县乃至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实际上,很多捐资捐赠者往往是先知道武训,后知道冠县,因仰慕武训先生及其精神而行善。
跬步不休 发展硕果盈枝头
“感恩老师,是您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教给我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宝贵的知识,让我自信前进,并最终考入理想学府。”这是今年冠县一中高三毕业生刘丰考上中国科技大学后,给母校教师发来的感谢信。
近年来,一批又一批冠县学子,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袁冰冰、山东省新时代好少年陈沐喆、扬名全球华语春晚的申小丫等“后浪”也相继涌现,擦亮了冠县教育的名片。在冠县,我们能看到,每一名学生成长、成人、成才都有广阔的平台,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累累育人硕果的背后,是冠县对教体事业的重视与支持。为扎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进一步提高冠县人民对教育体育工作的满意度,冠县紧紧围绕学校管理、规范办学、教学质量、教师队伍、学校安全等重点工作,倾听群众呼声,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深入分析原因,制定务实措施,推动全县教体工作提质升级。在教育体育大调查活动中,全县教职员工走访调查学生家长17万人,收集问题7000余条,梳理归纳问题95项,目前已有66项意见建议整改完毕,29项列入整改计划。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成绩是一点一点干出来的。一系列实践中,冠县切实提升了人民群众对教育和体育工作的满意度。今年3月,人民日报客户端及新华网客户端分别以《山东冠县:一张问卷连民心》《山东冠县:教育满意度调查问卷连民心》为题,宣传冠县教育体育大调查活动成果,更体现出了社会对冠县教体事业发展成绩的肯定。
为冠县教体事业奋斗的,还有一批又一批脚踏实地、以生为本的老师。在冠县,外出学习、专题培训、结对帮扶、名师带徒、巡回讲学、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的交流蔚然成风。大数据、“互联网+”的新时代背景下,网络学习、集体研课、高效课堂、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冠县教育的新常态。此外,针对师生、家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深化课堂改革、深化红色教育等方面的建议,冠县认真研究,制定措施,逐项落实改进。为打造丰富多彩的课堂,冠县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成才规律,不断丰富课堂形式,搭建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育人载体,提高学生参与度,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红色,也是冠县教体事业发展过程中一抹亮眼的颜色。
冠县现有中共鲁西北地委旧址、赵健民故居、赵健民红色文化长廊、中共冠县第一支部纪念馆等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并以中共鲁西北地委旧址纪念馆为中心,设计红色教育路线图,初步构建起具有冠县特色的10公里红色教育圈。今年以来,冠县共组织2万余名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培养了广大青少年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深厚情感,筑牢了青年一代的信仰之基。
此外,冠县深入挖掘全县18个乡镇(街道)红色资源。依托柳林镇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打造红色基地,宣传当地抗日典型事迹;依托原冠县二棉厂珍藏品展馆,利用展馆内丰富的藏品和展品,以及厂内建筑保留的大量充满历史沧桑感的痕迹,让青少年感受历史,从另一个角度去了解历史,接受红色教育。
躬耕不辍 春满杏坛起东风
“冠县在全县范围开展幸福教育,从学校探索到政府推动,各具特色,硕果累累,这在全国也不多见。该县已具备承办全国幸福教育高峰论坛暨幸福教育工程建设研讨交流现场会的条件。”7月8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文东茅到冠县指导幸福教育后表示。
近年来,冠县以幸福教育为抓手,持续关注与全县师生切身利益相关的点滴小事,倾力建设幸福校园,打造幸福团队,培育幸福学生,走出了一条学生开心、教师舒心、家长安心、社会放心、政府省心的幸福教育之路。
让学生开心。为促进学生多样化成长,冠县各学校在创新活动课程的同时,以道德与法治、素养奠基、主题活动等为基础,积极打造“德润”“智睿”“体健”等特色课程。同时,各学校还设立书法、京剧、快板、厨艺等各类社团,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获得知识和能力,享受成功的喜悦,实现快乐成长。此外,冠县以办好“留守儿童之家”为突破口,每个学校均建有亲情电话室、心理咨询室,做到了爱心管护。借助家校合作,冠县还建立了“五必访”和“家长代理制”,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让无人监管的孩子不脱离关爱视野,得以健康成长。
让教师感受到职业带来的幸福。冠县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政治待遇、物质待遇,以待遇留人、事业留人,让教师幸福工作。为激发广大教师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工作热情,冠县县委、县政府拨专款300万元奖励高三教师,同时县教体局制定出台的《冠县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冠县中小学校减负清单》等,更让教师归属感满满。
让家长安心。冠县教体局加强家校沟通,提升合育水平,成立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建立县、乡、校三级家庭教育讲师体系,发挥家庭教育讲师作用,每学年至少召开4次家长会,积极对家长进行分层培训。充分利用家长空间App等,积极引导家长学习教育知识,让家长好好学习、学生天天向上。冠县教体局组织全县教师不定期进行家访,及时汇报教育情况,反馈学生在校表现,这一做法也得到了家长的充分认可。
让社会放心。“三年前送孩子来冠县读书的时候,都说学校不错,但究竟哪里好自己也不是很清楚。但这三年看着孩子一天天地成长,我们作为家长真的很感谢学校,把孩子放在冠县实高很放心。”高考前,冠县实验高中高三毕业生张彤的父亲激动地说。
张彤在高一入学时属于后进生,但学校老师没有放弃这样一名学生。通过对张彤的观察了解,老师们发现英语一直是他的弱项,于是建议他转学俄语来弥补学科不足。在学校教师的关怀与支持下,张彤不负众望,俄语成绩突飞猛进,他又开始一点点攻克其他学科,最终摘掉了后进生的帽子,在今年高考中考出了568分的好成绩。
让政府省心。东古城镇是全县人口大镇,学生家长大多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多,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安全问题成为家长最关心、政府最关注的事情。为此,东古城镇各学校在打造幸福教育的过程中,全方位为留守儿童着想,为他们撑起一片天空。各学校还主动聘任法治副校长,定期开展法治教育,让学生成长不脱轨,并联系公安机关,让防诈骗、防欺凌等主题宣传进校园,用翔实的案例为孩子成长保驾护航。此外,该镇全面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增加学生在校时间,让他们最大限度地接受良好教育。
东古城镇的故事是冠县教育的一个缩影。为不断提高全县教育教学质量,让更多的冠县学子走进大学校门,为冠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添后劲,冠县推出一系列切实举措,回应民生关切,《山东新闻联播》《大众日报》《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等全国主流媒体,先后对其创新做法进行报道,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良好反响。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引,意气风发的冠县教体人正以弘扬武训精神、打造幸福教育的时代担当,以更高的追求、更大的气魄继续书写新时代冠县教育发展新篇章。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朱海波通讯员许永飞)不用给庄稼投资、不用下地干活、不用操心年景,在冠县,这样的“三不农民”越来越多。9月1日,冠...
冠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冠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