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马园40年巨变
从沙丘到绿洲,从破旧砖土房到别墅,从狭窄土路到宽20米的大街,从姑娘不愿嫁到抢着嫁……几十年来,冠县东古城镇田马园村上演着从贫穷走向富裕、从落后走向进步的历史巨变。
改变的不止村容村貌,还有村民的心境——“一辈子没想到田马园村能过成这样。”这是老一辈田马园人的共同感慨。
20世纪70年代——
防沙治沙,饱了肚囊
“娘啊娘啊你真狠心,把我嫁到田马园村,饿了吃沙土,渴了吃茅根。”20世纪80年代之前,这首歌谣一直在冠县东古城镇田马园村流传。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地处黄河故道的田马园村深受风沙之苦,土壤贫瘠,挖地十几米仍然看不到土壤,种上庄稼也被这些流动沙丘掩埋,村里贫穷不堪,谁都不愿意嫁到这个村。
与其苦熬,不如苦干。1979年秋天,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田洪勋带领群众开展了艰苦的防沙治沙斗争,最开始他们利用推土机将沙丘推平后,通过种植刺槐、杨树、法桐固定住流动沙丘。之后,他们又把土地承包到户,种上果树,并在果树幼苗期套种庄稼。就这样,田马园人苦干了14个春秋,4000亩沙地全部种上了果树和庄稼,解决了全村人的温饱问题。
“这些沙土地经过十几年的耕种,土质慢慢改善,种庄稼也能种活了,村里人算是有了收成,不用再饿肚子了。”今年已经75岁的老人李爱玲回忆说。
20世纪90年代——
种植樱桃,鼓了腰包
樱桃适宜于温带海洋性气候,20世纪80年代在沿海地区广泛种植且收益颇丰。90年代初,田洪勋在山农大教授罗新书的建议下,在田马园村种下了100亩樱桃,这是樱桃第一次在内地栽种。
1995年,樱桃挂果,100亩早熟大樱桃试种成功。樱桃进入丰果期后,参与种植的30余户村民每亩樱桃收益1万元。自此,樱桃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田马园村成为全县樱桃产业的发源地。目前,全村露天樱桃种植面积达3200亩,每亩收入2万元,大棚樱桃面积达300亩,每亩收入5万元。通过种植大樱桃,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6万元以上。
村民富了,娶亲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原来周边姑娘不愿嫁到我们村,挑挑拣拣,现在轮到我们村的小伙挑姑娘了。”现任村党支部书记田英冲笑着说。
“有了领头的,村里就会越来越好,俺家种了8亩露天樱桃,每年收入十几万元,现在盖了别墅,今年孩子也顺利结婚,了了心头大事。”村民李凤强高兴地说。
21世纪——
万事不愁,甜了心头
平整的柏油路,漂亮的村民别墅,学校里的塑胶跑道……每每走在田马园村,总有一种想要定居于此的想法。
21世纪初,田马园村请聊城市规划设计院对村庄做了统一规划,从2007年起,全村需要新盖房子的都按照别墅标准施工。“我们村有320户,光小别墅就有260幢,谁见了都羡慕。”田英冲自豪地说。2020年,田马园村争取上级资金500万元,为所有别墅安装了保温层,让别墅冬天保暖夏天隔热,老百姓住着更舒适,也更节省能源。
几年来,村内还先后投入近1000万元,对村内6条街道进行硬化、绿化、亮化,安装路灯120盏,建设了老年人活动室、文化夜校,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村庄先后荣获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省级文明村、省旅游特色村等称号十余项。
“现在我白天在孩子的大棚里帮忙卖卖樱桃,晚上跟其他老人遛遛弯、聊聊天,吃、喝、花都不愁,一想到现在的日子就高兴。”李爱玲说,“一辈子没想到田马园村能过成这样。”
>>编后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写进了十九大报告中,短短20字总要求,勾勒出美丽乡村的美好蓝图。
这样的蓝图,在冠县东古城镇田马园村已然变现。从沙丘到绿洲,从破旧砖土房到别墅,从一穷二白到发展起樱桃产业……
田马园村的40年巨变,得益于有一个坚强的党组织,有踏实肯干的领头人;得益于全体村民的团结一致,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得益于几十年如一日不折腾,咬定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很好地实践了“成功不必在我,成功必定有我”。由此,田马园村是一个值得解剖、学习、复制的乡村振兴发展样本。
新闻推荐
新冠北路□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于伯平二级公路,多用于连接重要城镇及其行政单位地点。然而,在冠县的黄河故道西片区却有着一...
冠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冠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