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 争分夺秒,打赢“大脑保卫战”
□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鞠圣娇通讯员尹怡丹
2月15日,大年初四下午,冠县的武先生因头疼到当地医院就诊,医师检查后诊断为“颅内动脉瘤”,迅速与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取得了联系。大年初五,脑科医院血管神经外科团队为他进行了介入手术,拆除了他大脑里的“不定时炸弹”。手术后7天,恢复良好的武先生返回冠县,进行后续治疗。
脑血管病发病急,救治不及时预后差,而冬春季节又是脑血管病发病的高峰期。为打赢“大脑保卫战”,争取抢救时间,血管神经外科医师24小时坚守一线。从农历腊月二十八到正月初六,该团队共做了20台脑血管手术,包括9台颅内动脉瘤手术、8台机械取栓手术和3台全血管造影手术。科室住院病人始终保持在30个以上,多时达到40多个。
遇到动脉瘤,打个漂亮仗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异常膨出形成的,看上去就像血管上长了一颗充盈着血液的“绿豆”。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后果非常危重,轻则头痛、头晕,重则昏迷甚至死亡。武先生的动脉瘤位于椎动脉上,此处紧邻脑干,非常危险。而颅内动脉瘤首次破裂出血的致死率为20%—30%,再次破裂的致死率为60%—70%,再次破裂的时间也没有规律可循,因此被称为“不定时炸弹”。患者入院后,血管神经外科医师会立即完善各项检查,明确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载瘤动脉等情况,用药为患者降压、镇静、止痛、脱水控制颅压,与家属进行沟通,做好各种术前准备工作。武先生因为就医及时,动脉瘤出血量较少,恢复比较快。而有的患者动脉瘤长得不规则,或者血管情况较差,对医生的技术要求更高。手术要怎么做、出血后要怎么处理都是医生要考虑的问题。做这个手术就像在“走钢丝”。目前,脑科医院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技术主要为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和介入栓塞术,约三分之二的患者会选择介入栓塞术。微创介入治疗中,医生会将一根非常细的管子通过股动脉放到动脉瘤瘤腔内,然后输送弹簧圈,直至将整个动脉瘤完全填塞,避免血液再次进入动脉瘤内。部分宽颈动脉瘤还需要在血管内放置支架。
不能等的取栓手术,是场“遭遇战”
“与动脉瘤手术相比,不能等的取栓手术更像是场‘遭遇战’,因为术前无法判断部分患者的血栓性质和闭塞远端血管情况。”血管神经外科主任郝继恒说,因为机械取栓对时间要求较高,他们24小时随时准备着。查体、询问病史、评估、与家属谈话……抢救病人的每个步骤都在加速进行,患者从入院到用药的时间不断缩短。为患者一直忙碌的,除了血管神经外科,还有急诊科、神经内科、影像科、手术室、麻醉室等多学科的医务人员。有些小血管闭塞的患者通过溶栓可以治疗,但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单纯靠溶栓往往无法将栓子溶开,这就需要尽快机械取栓。导管到位后,由于血栓的性质不同、位置不同,取栓难易程度也不同,有的血管半小时就可以开通,复杂的可能需要数个小时。春节期间,有一位大血管闭塞的患者血管情况比较复杂,该院副院长张利勇带领多位医生经患者股动脉入路,由于患者血管严重迂曲,医生反复尝试,导管无法到位,后又通过桡动脉入路,整整忙碌了五六个小时。在脑科医院,紧张、忙碌、坚守是特有的年味儿。去年,该院血管神经外科团队共开展了222台取栓手术,创造过48小时完成7台手术的奇迹。这一次次的艰苦战役,考验了医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作为患者生命的守护者,节假日坚守工作岗位已是医护人员的家常便饭,保患者平安是他们不变的信念。
新闻推荐
□记者吕光社通讯员王婷婷报道济宁经济开发区不断加强道路、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项目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编者按“...
冠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冠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