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天经:厉行节俭 勤政爱民
廉史镜鉴
于天经(生卒年月不详),字克孝,明代博宁乡三里(今冠县烟庄街道)人,明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先后在山西阳曲县、浙江海盐县等地任职。为官时,他廉以立身、勤政爱民。
幼时家贫,使得于天经清楚了解基层生活现状,他体恤民间疾苦,处处为民着想。1586年,刚中进士的他,就赴阳曲县任职。在了解到当地因徭赋过重,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的状况时,他感叹:“奈何举一邑任全省之费”,便请求朝廷给予调剂减免,减轻百姓负担。这一做法不仅提高了于天经的公信力,更重要的是给当地百姓留下了亲民爱民的印象。
据《阳曲县志》记载,于天经刚到阳曲县就职时,为了了解全县各地情况,不给百姓生活造成负担,他坚持一切从简,每日骑着马带着两名随从,在全县田间详细了解民情,鼓励、督促老百姓抓好农业生产,累了就在寺庙、道观这些地方休息一下,饿了就在野外用随身携带的咸菜和糙米充饥。百姓端着茶水和拿着酒迎接他,他一律婉言谢绝。对于天经来说,百姓的利益高于一切。有一年,阳曲县赶上饥荒之年,百姓吃不饱、穿不暖,于天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反复思量后,他顶住压力,暂停了徭役和赋税。
对待百姓,他尽心尽力;对待自己,则是清廉与俭朴并重。处理公务中,他认为能简则简。对待过境的使节,他更是将清廉、俭朴的本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节过者,馈谴不过一餐”,也就是按照标准仅仅招待一顿饭,完全不考虑趁此机会盛情款待,积攒人脉,日后好升迁。
日常生活中,于天经始终保持俭朴的生活作风。任职于物产丰腴的海盐县期间,他每日心甘情愿地食用海边的野菜等简单的素食,每当收到朝廷给予的俸禄,他总是感觉自己做的还不够好,心中有愧。
正是因为于天经廉以立身、勤政爱民,在他因父母去世回乡守孝,离开阳曲县的时候,百姓竞相围着随行的车子,直到傍晚还依依不舍。于天经去世后,阳曲、海盐两县百姓特地为他塑像,每年进行祭拜。
新闻推荐
“一二、一二……”2月19日晚上11点多,聊城冠县一小区内响起号子声,小区物业及十多位居民合力,将消防通道内停放的车...
冠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冠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