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致富 她把野麦子缚成“金笤帚”

农村大众报 2020-06-23 14:06 大字

农村大众报冠县讯(通讯员马雪张清强)野麦子在大众眼里,是与小麦争夺养料和水分的杂草,没有利用价值。然而,在冠县东古城镇克宁村,村民白银芳利用双手将野麦子变成了一把把增收的“金笤帚”。

6月15日,在白银芳的农家小院里,满眼都是野麦子做的大扫帚,小麦秆编的草墩、草席等简单而又实用的家伙什儿。今年67岁的白银芳和老伴都患有长期慢性病,家里还有一个先天残疾的闺女需要照顾,虽然政府有救助,但她不等不靠,主动寻找增收途径。

“缚笤帚有很强的季节性,野麦子只能在芒种前十几天开始收,时间太早韧性达不到,容易坏,时间太晚,野麦子也就没有了。”白银芳介绍说,每年芒种前,她和老伴就到村周边的田间地头、果树行里,寻找、收割野麦子、米蒿。野麦子运回家后还要捋顺、绑把、晾晒、去籽,一道道前期工序做完之后,才能正式开始缚笤帚。

缚笤帚时,白银芳将绑好把的野麦子放到身旁,一把一把地绑扎、剪把。“每6把野麦子缚成一个笤帚,每一把都要与之前的排好,然后捆扎在一起,还要剪掉部分麦秆,以防笤帚把儿变粗。”白银芳解释说,捆扎的力道也很有讲究,太松了不结实,太紧了铁丝容易断。

白银芳平均每年能做200多个笤帚,逢乡村集市就去卖。“5元一个,一会儿就卖完。”白银芳乐呵呵地说,一年能挣1000元左右,虽然钱不多,但能补贴家用。

“现在,乡村野麦子越来越少,俺琢磨着用扫帚菜、米蒿等作为原材料,加工大扫帚、草席、草垫等,进一步增加家庭收入。”白银芳说。

新闻推荐

山东聊城又现冒名顶替上学 当地回应:涉事者已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

本报讯继山东省聊城市冠县“农家女被顶替上大学”事件之后,6月15日,有媒体报道“山东聊城又出现冒名顶替上中专,冒名者...

冠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冠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