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断魂枪”

济南时报 2019-11-27 14:11 大字

老舍1934年送给武术老师马永魁的一对方凳,如今陈列在山东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 (新时报记者钱欢青 摄)

老舍与夫人胡絜青、女儿舒济1934年夏天在济南南新街居所拍摄的照片。

□新时报记者钱欢青

老舍写过短篇小说《断魂枪》,写江湖高手,却无关血雨腥风,因为“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沙子龙善“五虎断魂枪”,名震江湖。可惜时势不好,只好开起了客栈,“只有在夜间独自拿起枪来”。大徒弟大街上拉开场子,“脚踢天下好汉,拳打五路英雄”,却被一个不起眼的小老头儿放倒了。老头儿找到沙子龙要切磋武艺,沙子龙终是没有松口。“他的世界已被狂风吹了走”,落寞豪杰,多少内心的千山万水,都消失在云淡风轻之中。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老舍的这篇小说,创作素材正是来自他在济南的学武经历。小说中写到的这杆“断魂枪”至今还在济南,老舍当年送给武术老师的一把折扇、两只方凳,也都在济南。在老舍诞辰120周年的2019年,有关这些物品的寻找,成就了一段同样传奇的故事。

“神枪沙子龙”

故事要从27年前的1992年开始讲起。那一年,济南著名文史学者周长风和李耀曦决定编撰一本《老舍与济南》的书,他们注意到老舍夫人胡絜青1981年写的《重访老舍在山东的旧居》中的一句话:“他在齐大的时候,就跟着武术老师学过拳棒。”这位武术老师究竟是谁?周长风和李耀曦多方打听,寻找线索。

苍天不负有心人。1992年10月,周长风和李耀曦结识了济南无线电六厂退休工人陈庆云,他的姥爷就是老舍在济南时的武术老师,名叫马永魁。在陈庆云家里,周长风和李耀曦见到了1934年老舍赠送给马永魁的一把折扇,扇面上老舍用略带魏碑意味的小隶书写其随马永魁习武的经过。扇面上写道:“去夏患背痛,动转甚艰。勤于为文,竟日伏案,寔为病根。十年前曾习太极与剑术,以就食四方,遂复弃忘。及病发,谋之至友陶君子谦,谓:‘健身之术莫若勤于运动,而个人运动莫善于拳术。’遂荐马子元先生,鲁之名家也。初习太极,以活腰脚,继以练步,重义潭腿、查拳、洪拳、六路短拳等,藉广趣味,兼及枪剑与对击,多外间鲜见之技。一岁终,已得廿余套。每日晨起,自习半时许,体热汗下,食欲渐增,精神亦旺。子元先生教授有方,由浅入深,不求急效,亦弗吝所长,良可感也。端阳又近矣,书扇以赠。书法向非所长,久乏练习,全无是处,藉示激感耳。廿三年端节前三日书奉。子元先生正教。舒舍予。”

折扇的另一面是当时山东大名鼎鼎的山水画家关友声所绘泼墨山水,上题“空山新雨后,峭壁挂飞泉,子元先生正之”。老舍与关友声乃好友,所以应该是老舍请关友声作此画,以赠马永魁。

老舍写的“子元先生”,就是马永魁。马永魁,字子元,回族,山东泰安人,生于1893年,自幼习武,20岁左右来济南拜认名师,后入山东冠县杨鸿修门下,得杨氏查拳真传,其枪术绝伦逸群,尤善“五虎断门枪”,有“山东一杆枪”之美誉。

1936年,老舍写成短篇小说《断魂枪》,周长风认为,《断魂枪》中塑造的“神枪沙子龙”,明显有着马永魁的身影。而从沙子龙这个名字,人们自然会想到《三国演义》里横枪跃马、百战百胜的常山赵子龙。这里面无疑蕴含着老舍对马永魁的莫大尊敬。老舍很喜欢《断魂枪》,1947年,他在美国讲学期间,又根据这篇小说,用英文创作了三幕四场话剧《五虎断魂枪》,并演出过。

方凳传奇

根据寻访的经历,周长风先写成《新发现的老舍墨迹》一文发于《今晚报》,后又补充完成《老舍和他的武术老师马永魁》发于《春秋》杂志,并收入《老舍与济南》一书。1998年该书出版,20年之后的2018年,《老舍与济南(增订本)》出版。另一段“寻访”故事于是又开始了。

《老舍与济南(增订本)》出版后,周长风送了一本给山东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馆长徐国卫,徐国卫收藏有众多老舍手迹和书籍版本,书中《老舍和他的武术老师马永魁》一篇写到老舍送给马永魁的折扇,以及老舍在离开济南去青岛时“将沙发、方凳等家具留给马永魁,并赠送一方端砚和一只大象行香炉”等信息引起了他的注意。在询问周长风当年寻访马永魁后人的大体位置之后,2019年2月底,徐国卫也来到上新街寻访。

在上新街,徐国卫果然问到了一处老屋,正是马永魁一个外孙的住处,“但街坊说他已经去世了,不过告诉我马永魁还有一个外孙叫陈达”。根据街坊提供的线索,徐国卫终于找到了陈达,“我就问陈达先生1934年老舍离开济南去青岛时,送给你姥爷的那些物品,现在是否还在。陈达先生告诉我,那把折扇由他哥哥的孩子捐给了大明湖畔的老舍与济南纪念馆,有一对烛台很早就没了,另外有个墨盒,前几年搬家时也不见了,现在唯一留下来的是两个方凳。”

得知这些物品的下落,徐国卫非常高兴,济南是老舍自认的“第二故乡”,这些物品对这段历史、对老舍与济南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徐国卫于是邀请陈达到位于济南报业大厦三楼的山东中国文学艺术馆参观。陈达应邀到馆参观,看到馆中有众多老舍的手稿、书籍版本,也非常高兴,并且决定把家中的两个方凳捐赠给山东中国文学艺术馆。

寻得方凳让徐国卫十分激动,他迅速把消息告诉了老舍的女儿舒济,舒济听说后也十分激动,并且专门写了一篇《老舍的济南情——方凳的故事》,文章中写道:“山东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的馆长徐国卫先生找到了马拳师的外孙陈达先生。陈先生已是马式拳法的传承人,徐国卫正好帮陈先生将‘马式查拳’申报非遗。陈先生将这对方凳捐赠给了山东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80多年后,这对普普通通的方凳在历经了战乱、动荡和浩劫之后,几经搬迁终于又和老舍先生的其他物品陈列在了一起。方凳依旧品相良好,但最初购买它们的主人早已不在人世。这对方凳见证了老舍先生一生中一段难得的安宁时光。这是老舍先生济南时期留存下来的唯一的生活用品。”

精神不绝“断魂枪”

有意思的是,方凳的故事也让舒济注意到了一张1934年夏天在济南南新街拍的老照片。照片里老舍站在胡絜青身边,胡絜青抱着不足1岁的舒济。舒济用放大镜仔细地看这张照片,“竟然发现在我们身后茂盛的花草之中就有一个方凳,上面放着一盆花。这不就是现在在博物馆里的方凳吗?”为了证实这一重大“发现”,舒济向徐国卫请教,徐马上回信,表示不仅他本人,还有张桂兴教授等几位老舍研究者都见到了照片和实物,他们证实这张照片里的方凳就是现在展出的方凳,舒济说,“这让我高兴极了。我今年86岁了,方凳比我的年岁还大。我生在济南,父亲为我起名,名字里有一个济南的‘济’字,与济南有缘。幼年时一定和它有过亲密的接触。80多年后能再次相见真如老友重逢,无限感慨。”

至于马永魁用过的那杆枪,也就是老舍小说里以其为原型写的“断魂枪”,徐国卫也找到了它的下落,它在陈达的哥哥陈友云家中,至今还在使用。据陈达先生所言,此枪之枪头和以犀牛尾制成的红缨子均为原物,只有枪杆是后来换的。作为查拳的第三代传人,如今陈达依然带着徒弟,他还在努力将查拳申请为非遗,让查拳能够永久流传下去。

新闻推荐

冠县人民医院 急救知识进校园

本报讯(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林晨通讯员王凯)11月15日下午,冠县人民医院急诊、急救科和儿科医护人员走进本色阳光幼儿园开展“...

冠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冠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