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处“就业工场”遍布冠县乡村 村民在家门口有了更多就业机会
农村大众报冠县讯(通讯员许永飞陈娅娅)“在这里干活,既能照顾家又能挣钱。”11月9日,冠县定远寨镇银郭庄村村民郭霞说,她对这个“就业工场”里的工作很满意。
“就业工场”是冠县推行的一个双赢设计。鼓励企业到偏远穷村建“就业工场”,可降低用工成本;家门口有了工场,农村赋闲劳动力可就近就业,挣钱养家。
在银郭庄村,葫仙工艺品有限公司设了一个“就业工场”。包括郭霞在内,来自本村和邻村的二三十位村民在这里从事葫芦工艺品加工。这个工作就在家门口,这让郭霞满意,当然,他们挣得还不少——人均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
在村里建车间、设立“就业工场”,让企业找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以葫仙工艺品有限公司为例,为了吸引附近村民干活,公司在银郭庄村流转40多亩土地,建起了葫芦种植基地;工人多了,公司逐步形成集葫芦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去年,公司的销售额达700多万元。总经理郭鑫贤因此有了更长远的规划:“现在我们正在筹建葫芦观光基地建设,逐步把银郭庄村打造成为葫芦产业特色村。”
冠县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刘建华说,“就业工场”主要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经济组织设置,工场用工量大、技术要求低、工时灵活。这些特点,尤其适合农村富余劳动力或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为了推动“就业工场”创建,政府部门担起了推荐、牵线的任务,促有条件、有意愿的企业和富余劳动力较多的村庄对接。建设工场,则“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租则租”,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有效整合农村闲散宅基、房屋、废旧坑塘等,把建工场与破解村庄“空心化”结合起来。同时,各乡镇(街道)实行领导干部“一对一”精准联系服务,为企业进村排忧解难、提供支持。
“就业工场”为农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为乡村振兴奠定了产业基础,其积极效应正在逐步显现。据统计,目前,冠县已落地“就业工场”124家,涵盖服装、箱包、坐垫、纸箱、工艺葫芦等多个加工行业,吸引3500余农村人口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3.2万元。
新闻推荐
本报讯(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朱海波通讯员杨凤旺李丹丹)“以前,这条路是坑坑洼洼不好走,到了雨季,路面会被雨水冲出挺深的沟,现在...
冠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冠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