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原野中的“育苗别墅” 冠县桑阿镇扶贫大棚纪事
育苗大棚
□文/图 本报记者 朱海波
本报通讯员 李方华 段敬斌
3月28日,阳春三月,万物勃发,田野中更是一片葱绿,出冠县桑阿镇政府,沿班桑路西行4公里,二十余栋蔬菜大棚映入眼帘。其中四栋高标准连栋大棚耸立田间,特别引人注目,这四栋棚,是桑阿镇的扶贫大棚,也是群众口中的“育苗别墅”。
这四栋连栋大棚总占地50多亩,其中育苗面积为30亩,这种规模,在周边地区也是较大的,主要培育黄瓜、茄子、尖椒等。记者一行走进一栋冬暖式大棚,棚内几名工人正在把育好的甜瓜苗装箱。“这是河北客商预定的,今年春节后,我们育了3个棚,共120万株苗,全部发往河北,预计收入在37万元左右。”大棚的主人马伟告诉记者。
马伟经营育苗产业有七八年了,按他的说法,农业要走技术化、规模化、产业化的路子。育苗是个技术活,再早,因为附近村庄群众有种菜的传统,所以大家都是自己在地里育苗,这种各自为战的育苗方式使育苗质量没有保障,同时成本也高,还会造成不小的浪费。看到这一弊端,马伟就尝试着走专门育苗的路子,他多方聘请技术人员,再加上自己的刻苦钻研,终于找到育苗的窍门,从那时起,村里的群众便使用他育的苗,而他的育苗产业越做越大,成为周边几个省市的主要育苗供应商。“其实,育苗是整个农业种植链条上的关键环节,掌握了育苗技术,也就掌握了核心技术。”马伟说。
育苗是投资大、风险高,但回报率也高的产业,因为前两项,少有人涉足,而马伟正是凭借多年的技术,成为这一领域的佼佼者。去年,他培育黄瓜苗1000多万株、辣椒苗600多万株,不仅量大而且质优,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马伟认为,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提升,分工会越来越细,越是这样越需要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同样,育苗这个环节,就需要不同的人才。每年到嫁接时,他就需要大量技术娴熟的人来这里打工,周边村的“业务骨干”就成为香饽饽,人手不够,就从莘县招人,最多时,他的用工量超过100人,这些大棚已然成为周边群众致富的摇钱树。
这四栋连栋棚中,有三栋是用镇里的扶贫资金建起来的。2016年,镇领导经过多方考察,将上级拨付的300万元扶贫资金用于发展育苗产业。这一举措使马伟多年练就的育苗技术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解决了他发展中的资金困难,也让扶贫资金有了更大的效益,变成了“金融活水”。按照协议,马伟每年会把扶贫资金的10%作为红利返还给贫困户,同时在农忙时要雇佣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来这里打工,让他们除享受分红外,还能拿到一份工资,真正起到真扶贫、促脱贫的作用。马伟说:“每年农忙时,有100多名工人在这里干活,平时也有30多人,这些人在家门口挣钱,还不耽误农活,可谓两全其美。”
马伟告诉记者,连栋大棚配备了风机、水帘等设施,与以往的春秋大棚相比,具有通风好、控温效果好的特点。除此之外,春秋大棚约有四分之一的土地用来修建棚体,土地利用率不高,而连栋大棚则解决了这个问题,土地得到充分利用,提高了效益。春秋大棚往往建成后要多次追加投资,而连栋大棚一次投资,多年受益,因为它的各种设施都不易损坏。“在这里干活,冬天肯定不冷,夏天也不热,苗长得好,人也不受罪,我们都叫连栋大棚为‘育苗别墅’。”常年在这里打工的冯秀萍告诉记者。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积极贯彻《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9年“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宣传活动的通知》精神,3月21日,冠县职教中心和冠县结...
冠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冠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