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蛤蟆嗡”回来了戏曲舞台走来真实武训
本报记者倪自放
消失多年的剧种蛤蟆嗡重新回到舞台了。15日晚,第十一届山东文化艺术节·新创作优秀剧目大型戏曲蛤蟆嗡《武训舍情》在百花剧院上演,这部蛤蟆嗡历史上的第一部原创大戏一改以往同题材作品里武训的固有形象,塑造了一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武训。
流行于冠县一带的民间小戏蛤蟆嗡剧种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后逐步消失。《武训舍情》是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和冠县宏湖蛤蟆嗡剧团合作创作的大型戏曲蛤蟆嗡,也是该剧种历史上的第一部原创大戏。
《武训舍情》通过武训与桃花、梨花、杏花三个女人的情感纠葛,用戏曲形式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情操高尚的武训。导演周波说,武训为了办学先后放弃与三个女人的情感,这些都是有历史根据的,只是在戏曲中做了艺术化的处理。“我认为,这是灵魂和肉体的矛盾冲突,应当表现的是武训与她们的情感挣扎。对于武训来说每一次选择都是撕心裂肺的痛!”
对于剧作以武训舍弃三段情为主线,周波说,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武训的确是一个“傻瓜”,一个无情无义、不通人情世故的傻瓜。“舍”是最难做到的,“舍是武训完成自己理想的根基,也是武训的伟大之处。”
除了主题上的新,蛤蟆嗡这种众多观众尚感陌生的剧种,也是《武训舍情》的另一个“新”。周波说:“《武训舍情》是蛤蟆嗡剧种历史上的第一部原创大戏,也是蛤蟆嗡这一剧种消失多年后重新回到舞台。这部剧的上演,也让蛤蟆嗡新一代接班人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武训舍情》中武训的扮演者吕昭明之前是豫剧演员,为了恢复蛤蟆嗡唱腔,吕昭明跟随当地文化馆的研究者研究老蛤蟆嗡的录音,力争恢复原汁原味的蛤蟆嗡唱腔,“蛤蟆嗡的主奏乐器是用椿树根挖制而成,发音浑厚悦耳,酷似雨后蛙鸣,所以当地群众称为‘蛤蟆嗡’。蛤蟆嗡在唱腔上相对于豫剧等剧种缺乏高亢的大嗓,整体比较平实,我们也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让它听起来更好听。”
周波和吕昭明都乐意做传统剧种的挖掘者和创新者,“武训是冠县历史人物,蛤蟆嗡又是冠县的地方戏种,二者完美结合,使得《武训舍情》戏曲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
新闻推荐
本报讯“最近,俺正在帮闺女参谋去哪就业。要不是政府帮助,俺闺女就不会学到一技之长,不会有什么出路,更别提拔‘穷根’了。...
冠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冠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