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连栋盖 日子火起来

聊城日报 2018-06-12 11:08 大字

桑阿镇连栋扶贫大棚一角。 □本报记者 朱海波

□本报记者 朱海波

本报通讯员 李方华 段敬斌

出了冠县桑阿镇政府沿班桑路西行4公里,一片片蔬菜大棚映入眼帘。其中四栋高标准连栋大棚耸立田间,特别引人注目,谈起这些大棚,大棚的主人马伟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这四栋连栋大棚总占地50多亩,其中育苗面积为30亩,这一规模,在周边地区也是较大的,主要培育黄瓜、茄子、尖椒等。走进其中的一个大棚,只见绿油油的黄瓜苗发出青绿色,长势正旺。据估算,这个棚里的育苗能达800万棵,这个棚一年可培育四茬苗,这是第 1茬,再有20天,这些黄瓜苗就按订单发走,将销往河北、河南等地。

在这些大棚周边,还有着20多个温室大棚,这些棚除了育苗,就是种植传统意义上的大棚蔬菜。

马伟经营育苗产业有七八年了,按他的说法,农业要走技术化、规模化、产业化的路子。育苗是个技术活,再早,因为附近村庄群众有种菜的传统,所以大家都是自己在地里育苗,这种各自为战的育苗方式使育苗质量没多大保障,同时成本很高,还会造成不小的浪费。看到这一弊端,马伟就尝试着走专门育苗的路子,他多方聘请技术人员,再加上自己的刻苦钻研,终于找到育苗的窍门,从那时起,村里的群众便使用他育的苗,而他的育苗产业越做越大,成为周边几个省市的主要育苗供应商。“其实,育苗是整个农业种植链条上的关键环节,掌握了育苗技术,也就掌握了核心技术。”马伟的话有一定的道理。

马伟认为,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提升,分工会越来越细,越是这样越需要有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同样是育苗这个环节,就需要不同的人才。每年到嫁接时,他就需要大量技术娴熟的人来这里打工,周边村的“业务骨干”就成为香饽饽,人手不够,就从莘县招人,最多时,他的用工量超过一百多人,这些大棚成为周边群众致富的摇钱树。

这四栋连栋棚中,有三栋是用镇里的扶贫资金建起来的。2016年,镇领导经过多方考察并与之座谈,双方达成协议,将上级拨付的300万元扶贫资金用于发展育苗产业。一方面,这一举措使马伟多年练就的育苗技术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解决了他发展中的资金困难;另一方面,让扶贫资金有了更大的效益,变成了“金融活水”。按照协议,马伟会把扶贫资金的10%每年作为红利返还给贫困户,同时在农忙时要雇佣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来这里打工,让他们除享受分红外,还能拿到一份工资,真正起到真扶贫、促脱贫的作用。

马伟告诉记者,连栋大棚普遍配备了风机、水帘等设施,与以往的春秋大棚相比,具有通风好、控温效果好的特点。除此之外,春秋大棚约有四分之一的土地用来修建棚体,土地利用率不高,而连栋大棚则解决了这个问题,做到了土地的充分利用,提高了效益。春秋大棚往往建成后要多次追加投资,而连栋大棚一次投资,多年受益,因为它的各种设施都不易损坏,所以这成为传统春秋大棚的最新替代品。

新闻推荐

冠县:开展安全生产综合整治

本报讯近期以来,冠县凝聚多方合力,扎实推进安全生产综合整治大行动,有效防控各类安全风险,及时消除安全生产隐患,全力确保重要...

冠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冠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