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引擎”催生发展加速度 高唐县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探析

聊城日报 2021-12-03 10:13 大字

刘桐 赵永斌

一城书香画韵,书画百家竞秀;满目生态佳景,锦鲤增美生金;千余专家传“技”,惠农硕果累累……如今,行走在高唐县,一幕幕人才齐聚、产兴业旺的发展场景映入眼帘,一股股“加速崛起、再塑辉煌”的实干劲风扑面而来。

聚人才兴产业,高唐县高位谋划,立足优势,主打“特色牌”,依托书画、锦鲤、农业等特色产业优势,引才聚智,兴业攻坚,实现了特色人才成长与特色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互促共赢,催生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名家新秀绘出文化秀美画卷

“乡村振兴让我们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我一有空就画画,借此表达心中的喜悦。”今年59岁的尹集镇大社李村村民李凤曦虽然身患残疾,但从小热爱书画,有时间就画两笔。

在高唐,像李凤曦一样热爱书画的人不在少数。高唐素有“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的美誉,可以说人人爱泼墨、户户习丹青。借助“中国书画艺术之乡”“海峡两岸书画艺术交流基地”“国画大师李苦禅故乡”等金字招牌,高唐招引书画文创人才200余人,邀请20余名高端书画人才在高唐开设画室。目前,该县有中国书协、中国美协会员30余人。

高唐健全各级书画组织,实施“翰墨高唐—雏凤成长”计划,通过书画进课堂、书画进基层等活动,在全县培育出老、中、青、少、幼5个层次的书画人才梯队。越来越多的农民放下农具拿起画笔,加入到书画队伍中来。琉璃寺镇秦庄村村民秦秉忠设立锦鲤书画院,带领近百名村民画锦鲤,经他指导,15名村民参加了山东省第二届农民书画展,7人获奖,如今,秦庄村已成为“山东省绘画专业村”;梁村镇农民书画家颜世亮创建书画公益学校,义务教孩子们画画,培养“小小书画家”200余人……

通过大力培育农村书画人才,高唐县实现了书画文创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300余名农民画家的作品畅销线上线下市场,年销售额近500万元。借助书画产业的蓬勃发展,高唐县农村文创产业也搭上了“快车”,近20个村发展木板烙画、麦秸画、版画、指画、根雕、剪纸等产业,线上线下销售收入近600万元。河崖孙村是著名书画家孙大石的故乡。目前,河崖孙村已经有麦秸画、葫芦雕刻、根雕等10多个传统民间手工艺术品种,形成了100多个产品系列,带动60多名村民在家就业。

齐聚书画英才,共兴书画产业,高唐县“苦禅故里、书画高唐、海峡情缘”特色文化品牌越打越响。正在建设中的总投资52亿元的中国高唐书画文创产业园,建成后可满足一次性培训1.5万人的市场需求,吸纳200余家文创企业入驻,年可容纳游客量60万人次,成为高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英才聚力,小鱼“游”出大产业

高唐县锦鲤养殖协会会长、池丰锦鲤养殖专业合作社创始人杨富贵是黑龙江人,2000年来到高唐时,他怎么也没有想到,高唐得天独厚的锦鲤养殖环境让他的锦鲤养殖场越干越红火。“现在我们的锦鲤养殖场已形成了集品种改良、饲养、繁育、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年繁育锦鲤鱼苗3000万尾,年产值1300万元。”杨富贵说。

高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锦鲤特色产业发展,倾力打造“高唐锦鲤”优质品牌,全县锦鲤产业呈现出高质量发展良好态势。目前,高唐县有锦鲤养殖户390多户,锦鲤文化观光休闲基地26处,锦鲤养殖基地面积达8000余亩,高标准工厂化养殖车间近3万平方米,年苗种繁育能力达2亿尾以上,年产高品质锦鲤1000万尾左右,总产值达3亿元。

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高唐县成功举办了4届全国性锦鲤大赛,统一组织参加观赏鱼博览会等各类活动近百次,高唐锦鲤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在业内赢得“中国锦鲤看北方,北方锦鲤看高唐”的美誉。

锦鲤销售价格根据其品种、大小等不同,从几元到上万元不等,年销售锦鲤上亿尾。高唐创新“互联网+”锦鲤销售模式,通过锦鲤微拍堂、锦鲤专业销售群及电商直播,锦鲤越卖越火。去年,锦鲤快递数量就多达12173件。与此同时,高唐密织销售网络,注重人才培养。目前,全县共有与锦鲤销售相关的水族馆、电商、直播销售厂家上百家,锦鲤营销经纪人160名。今年双“11”期间,高唐锦鲤网上销售格外火爆: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锦鲤亮相在镜头前,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销售到全国各地,电商直播让高唐的锦鲤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乡土人才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摘了“穷帽子”,变身富裕户,几年来的变化,让赵寨子镇蒋官屯村54岁的大棚种植户朱长贵眉头舒展:“现在俺种了3座冬暖式大棚、7座拱棚,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种棚大户,年收入10万多元!”

朱长贵能如愿过上好日子,得益于高唐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杜立芝的倾力指导。

杜立芝是全国农业科技战线上的杰出代表。36年来,她始终坚守在科技惠农一线,为农民群众送去急需的农技服务。拥有“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殊荣的高唐,把普及农技、兴业富农作为重中之重,发挥杜立芝的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打造“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党建特色品牌,并成立了由“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农技服务志愿者组成的“满天星—农业科技志愿服务队”,及时收集解决群众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类难题,构建起惠及全县的农技服务网络。

截至目前,高唐县、镇、村三级农技服务网络人员达到1000多人,已服务全县30万名农村群众,指导农业生产10万余亩,推广农业新技术60多项次,引进作物新品种40多个,帮助群众增收2000万余元。

在放大“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品牌效应的同时,高唐注重发挥科技特派员的科技惠农作用。全县69名科技特派员以“十百千”科技兴农富民工程和“148”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平台,每日奔波在田间地头,向农民群众普及农技知识,争当乡村振兴科技先锋,推广种植高油酸花生新品种6000余亩,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6个,培育科技示范户400户。

清平镇农技站站长肖从忠即是一名山东省科技特派员,长期位居山东省科技服务积分排行榜第一位。在他的精心指导下,清平镇马庄村“地瓜大王”马宗国今年种植的600多亩地瓜喜获丰收。“有农技专家全程指导就是好!我种的这些地瓜今年有望收入600多万元,我越来越尝到了科技种田的甜头啦!”马宗国喜滋滋地说。

新闻推荐

为美丽聊城增添“一抹绿” 全市金融业持续提升服务绿色经济水平

■尹腾淑聊城,居鲁西,临黄河,“江北水城”之誉名动四方。在经历了深刻的观念变革和实践创新后,如今,美丽聊城的格局逐渐形成,“...

高唐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高唐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