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地变两亩田 亩均增收两千元 清平镇间作轮作种植走出强村富民新路径

聊城日报 2021-11-02 10:13 大字

■本报记者 孙克峰 本报通讯员 王子强

“现在,间作轮作种植已在清平镇大面积铺开,一亩地能产出两亩地的收益,每亩增收1000元—2000元。”10月26日,高唐县清平镇农技站站长肖从忠说。

清平镇东南部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亩纯收入仅千元左右。为增加群众和集体收入,清平镇鼓励扶持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从东大新村起步,推行玉米和花生间作轮作种植模式,提高亩产效益,实现双增收,让群众富起来、村集体强起来。

间作轮作技术 一亩地可产生两亩田效益

肖从忠介绍,经过两年的试验,玉米和花生间作轮作种植采用“3+6”模式最科学,产生经济效益最高,最利于机械化作业。“3+6”模式,即边上种3行玉米,中间种6行花生。

玉米采用单粒精播密植技术,折亩计算每亩(1亩约合666.7平方米)9600株,间作玉米4分地,实际种植约3840株,与传统玉米种植相比,虽然少了近800株,但外边两行玉米产量是传统种植的约1.3倍,中间一行玉米产量是传统种植的约1.1倍,可实现玉米产量不减。另外,种植4分地的玉米比种植1亩玉米的成本约少140元。

种植的高油酸花生采用新技术,亩均产量约为450公斤,6分地约为270公斤,按照以往市场平均价格8元/公斤计算,毛收入约为2160元,去除520元种植成本,纯收入约为1640元。总体计算,玉米和花生间作比纯种植玉米亩均增收约1800元。

另外,在秋季收获后,在间作的耕地上再种植优质小麦,可比传统种植模式的小麦再增收50公斤,价格也会高一些,可亩均增收近230元。总体计算,玉米和花生间作+优质小麦全年种植模式比传统种植模式纯收入每亩增加超过2000元,达到“玉米不减产,花生保增收”“一亩地变成两亩田,亩均增收2000元”的效果。

此外,清平镇还在邢庄村和西关村示范推广了玉米和地瓜间作百亩试验田,种植模式是3行玉米和6垄花生,每亩增收也在2000元以上。

新模式的特点 一年三熟还可减少病虫害

肖从忠介绍,间作轮作种植模式还有很多优点,比如玉米和花生间作与小麦轮作技术,种植花生的地块,花生收获后再种植小麦,花生根瘤菌可以固氮,为小麦生长增加能量,小麦晚熟2至3天,增产可达7%-10%,可实现一年三熟,进一步提高耕地、光热和水肥利用率,逐步实现轮作养地,促进粮油均衡增产。

间作后第二年玉米和花生地块轮作,可减少花生褐斑病、叶斑病、白绢病、根腐病等病害发生,可改良土壤环境。间作模式还可以减少农药残留,避免土壤板结,均衡土壤养分,增强群体抗逆性,延长作物生长期,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此外,间作轮作种植模式采用的高油酸花生的棕榈酸只有普通花生的一半,油酸含量超过75%,有利于人体健康。示范推广高油酸花生新品种有利于消费者健康和加工、出口等企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未来花生生产和消费的发展方向之一。

在推广花生带状间作轮作技术的同时,清平镇着力农业机械“微创新”,开发了集起垄、播种、施肥、铺带、除草、覆膜六种功能于一体的花生播种、收获一体机,大幅度降低种植成本,提高农业作业效率。

三联模式保障 科技支撑为增收保驾护航

清平镇在东大新村推行“合作社+农户+基地+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创新实践“合作社联院校、联农户、联龙头”的三联驱动,流转土地1300多亩,推广玉米和花生间作种植,实现村集体年增收20多万元。

联合院校科技赋能。清平镇围绕传统花生产业做文章,建立花生种植首席专家李向东教授党员联系点,建设省农科院作物所实验站、花生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实践基地,为间作模式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技术支持。

联合农户整合资源。清平镇将农户确权土地、开荒地、大型农机具折股加入合作社,村集体通过盘活村级资产、资源,将变压器、机井、沟头河沿和路边零星土地折股入社,由合作社统一管理经营。合作社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经营,对接上级扶持政策,集体和村民联手共建利益链条,共享发展成果。

联合龙头企业畅通市场。清平镇引入鲁花集团、中粮集团等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签订“订单农业”合同,花生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4元—1元的价格收购,解决了群众最担心的销路和价格问题。新模式的良好运转推动了全镇集体增收的动力,目前,全镇土地托管1.9万亩,流转土地5700亩,土地入股经营1200亩,推广玉米和花生间作1.2万亩,推广田、水、肥、药一体化2万亩。

新闻推荐

大棚育出“致富苗”

■刘桐郭洪广10月18日,深秋时节,高唐县固河镇崔堂村崔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育苗基地大棚内,一派绿意盎然。一排排苗盘里,绿油...

高唐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高唐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