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飞鹰舞胡弦 聊城出土唐代文物展亮相东昌府区博物馆

聊城日报 2021-10-19 10:13 大字

图一 群众在讲解员引导下看展 ■张目伦

图二 唐代邢窑白釉葵口盏托 ■张目伦

图三 唐代海兽葡萄镜 ■张目伦

■本报记者 张目伦 本报通讯员 刘莉 郭延君

日前,聊城出土唐代文物展在东昌府区博物馆开展,三彩炉、蓝釉瓶、邢窑白釉盏托、青釉瓷执壶、灰青釉钵等50余件唐代精品文物集中亮相,带领参观者一同感受唐代珍品承载的盛世气息,回味那个“走马飞鹰舞胡弦”“莲花影里数楼台”的时代。

展览:50余件文物充满唐代气息

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载:“博州城管县六:聊城、武水、堂邑、清平、博平、高唐。聊城县(为)郭下。”这是说聊城县时为博州治所。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为使人们充分感受大唐盛世聊城经济、文化的繁荣,2021年9月,东昌府区博物馆举办了聊城出土唐代文物展。此次展览共展出三彩炉、青铜镜、碗、钵、瓶、执壶、盏托、灯盏、罐、盆、铜钱、陶器标本等文物50余件,并运用图片的形式再现了考古发掘工地现场,揭开了考古工作的神秘面纱。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第一个橱窗里展出的是3件唐三彩。唐三彩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一种多色彩的低温釉陶器。在同一器物上,黄、绿、白或黄、绿、蓝、赭、黑等基本釉色交错使用,形成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东昌府区博物馆馆长于中胜表示,唐三彩器物多以黄、绿、白为主,此次展览展出的唐三彩炉就是典型的三彩器。有的器物只具有上述色彩中的一种(比如本次展览中的蓝釉瓶)或两种,但统称为唐三彩。

于中胜介绍,该唐三彩炉口沿外折,炉腹上部贴塑6个对称的宝相花瓣,贴花工艺是以胎泥为原料,用模印或者堆塑方法制成单独的浮雕状花纹坯,用泥浆贴在已制好的器坯肩部、腹部,然后施釉,入窑烧成。这种工艺凸显了其立体装饰效果,也体现出古人把自然与器物融为一体的智慧。

唐三彩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中国的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唐三彩在西安、洛阳出土数量较多,其他省区很少。济南市博物馆有一件造型、色彩相似的“唐三彩釉陶三足炉”,为国家一级文物。聊城出土的3件唐三彩中,2件为完整器,实属罕见,为唐三彩的烧制技术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探访:众多精品均出土自聊城

除了三彩炉、蓝釉瓶,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记者还见到了其他唐代精品文物。据了解,这些文物均出土自聊城,是徒骇河东岸一建设工地施工时发现的。

本次展览展品中有一面海兽葡萄镜,呈圆形,沿较高,背面中为异兽纽,纽的周围分内外两轮区,其间有一周凸棱相隔,四周饰有姿态相同、侧伏于地的海马,海马周围是枝条交错缠连的葡萄纹,枝叶上有雀鸟飞落,百态千姿。据介绍,葡萄蔓延的枝条和丰硕的果实象征着富贵常青,多寓意吉祥。此镜纹饰全部为浮雕式,图案奇特逼真、古朴典雅,制作精良。

唐代海兽葡萄镜是中国铜镜艺术皇冠上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是中国4000多年铜镜发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镜种之ー,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现发掘出的海兽葡萄镜直径最小的只有几厘米,最大的有30多厘米,15厘米以上就比较少见。故宫博物院也展览了一面相似的海兽葡萄镜。

邢窑始烧于北朝,盛于唐代,衰于五代,唐代时为制瓷业七大名窑之一,也是我国北方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场。唐代邢窑生产的白瓷,釉色洁白如雪,造型规范如月,器壁轻薄如云,扣之音脆而妙如方响,除为宫廷使用外,还畅销各地,为天下通用。本次展览展品中就有一件邢窑白釉葵口盏托。

于中胜介绍,大约从唐代中期开始,人们的生活需要和审美需求发生改变,出现了被当时文献称为“注子”或“偏提”的执壶。执壶器形的基本特征为喇叭口、鼓腹,肩部一侧设置流,对称的另一侧有单柄,是一种茶具或酒器。唐代执壶的流较短直,宋代执壶的流较细长而弯曲。这种变化主要源自唐宋时期饮茶风气盛行于世,以及饮茶技法的改变,折射出唐宋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的整体变革和历史变迁。本次展出的青釉瓷执壶、白釉瓷执壶均有此鲜明特征。

意义:文物见证唐朝文化繁荣

本次展览的文物映射了唐朝时期的众多文化。

记者了解到,唐三彩的盛行,反映了唐代贞观之治以后兴起的厚葬之风。当时,上自王室成员,下至平民百姓,都流行以唐三彩釉陶器陪葬。由于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因此当时流行的瓷器多使用姹紫嫣红的釉色。本次展览的2件唐代执壶,为当时的典型器物,对于现代人认识、理解唐宋时期的茶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唐代是我国茶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制定出了我国最早的关于茶叶征税及买卖的法律条文(即茶法),涌现出了一大批与茶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本次展出的邢窑白釉葵口盏托既反映了当时北方制瓷业的高超技艺,又反映出聊城与其他省市之间的文化交流。而唐海兽葡萄镜体现了唐朝匠人们不拘一格的创新意识,灰青釉钵、黑釉钵有助于现代人了解佛教文化对当时人们生活的影响。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于中胜介绍,唐朝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领先,民族和睦,对外交流频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政策使大唐站在了世界文明的顶端,众多国家的商人、使节、僧侣及留学生等纷至沓来,学习借鉴唐文化。相对而言,山东省考古发掘出土的唐代以前的器物较多,而唐代器物较少。聊城出土的这批唐代器物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丰富了山东省唐代考古资料,对于研究聊城乃至山东当时的经济、文化、风俗等具有重要意义。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近期恰逢国庆节假期,不少游客畅游古城。据统计,截至目前,已有数千人走进东昌府区博物馆观展。于中胜告诉记者,通过展览,可以让公众感受大唐时期聊城的繁华,与公众分享聊城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文化发展的成果。

据了解,此次展览将持续3个月。

新闻推荐

抢收得力,高唐超九成玉米已归仓

寒露时节的高唐大地,到处是忙碌的身影。10月12日下午,在金色的夕阳下,一台履带式玉米收割机正在高唐县尹集镇盐场村...

高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高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