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生命谱写英雄赞歌 追忆抗日烈士彭金良
3月26日,彭俊庆拿着父亲留下的刺刀,思绪万千。□文/图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刘继林
高唐籍抗日烈士彭金良牺牲时年仅22岁,他的儿子彭俊庆现在已是年逾八旬的老人。
“父亲牺牲时我才两三岁,关于他的一些事情,是我长大后听母亲说的。我母亲一直
未改嫁,她老人家已经去世20多年了。”3月
26日,在彭俊庆家中,老人缓缓地诉说着往
事。
彭金良1917年出生在彭寺村的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他聪明好学,追求上进,但艰难的生活和国家备受欺凌的现实,让彭金良深深感到:只有参加革命才有出路。
1933年,在进步教师和学生的帮助下,彭金良加入了进步青年组织。后来,在教书期间,彭金良一
面教育学生学好文化知识,一
面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寻求
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在老家和东昌县城间
来往,车子坏在
路上就扛
着回家,乡亲们为他编了个顺口溜:“彭金良,下东昌,走时骑车子,回来车子骑脊梁”。彭金良还经常邀请青年一起学习革命理论,讨论国家大事,并且带头开展打击地主土豪的斗争。
“七七事变”后,面对日寇铁蹄,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土匪蜂起,学校停课,地方秩序大乱。彭金良的爱国热情在胸中愈发激荡,他坚定地走上街头宣传抗日,愤怒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呼吁社会各界参加救亡运动。
1937年11月,在共产党员杨厚基的介绍下,彭金良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彭金良的革命斗志更加旺盛,他毅然投笔从戎,四处联络抗日力量,抵御外侮。在他与多名共产党人的联合争取下,国民党三区区长等十余人参加到抗日队伍中来。当冀鲁边区抗日游击队到达高唐后,他和赵益民等同志一起协助部队收编民团,为部队的扩编壮大做了大量工作。之后,彭金良任冀鲁边区游击队一连副指导员。1938年3月,为配合台儿庄会战,他带着战士到平原一带执行“破路炸桥”任务,牵制了敌人行动,有力支援了正面战场。
1939年1月14日,冀鲁边区游击支队奉命编为八路军津浦支队新一营,彭金良任新一营一连指导员。整编后,部队兵分两路,一路南下陈营、琉璃寺一带,彭金良所在的一路在恩县与日军展开激战。这次战斗中,100多名日军中只有6人狼狈逃窜,其余全部被歼。我军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抗日军民备受鼓舞。
随后,部队转移到禹城县赵庄一带活动。几天后,日本侵略者纠集兵力围攻赵庄,彭金良所在的连队被围困。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彭金良率部沉着应战,给日寇以沉重打击。战斗中,彭金良准备率部突围时,日军的一发炮弹落下,他的右臂被炸断、胸部受重伤,不幸壮烈牺牲。
彭金良用生命谱写了英雄赞歌。他留下了一把刺刀,被彭俊庆珍藏着。这把刺刀,不仅见证着彭金良的钢铁意志,也凝结着红色基因的赓续传承。彭金良的重孙子是一名现役军人,现在已经成长为连职干部。彭金良为驱逐敌寇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他的子孙,也继承了他的遗志。
新闻推荐
本报讯(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邹辉通讯员杨立元)3月25日,中国楹联学会举行授牌仪式,高唐县被授予“中国楹联文化县”称号,高唐县...
高唐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