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鲁西小村,到底有何魅力能吸引众多“民俗大咖” 孙庄村的“文艺范儿”
村民在制作麦秸画麦秸画作品《教子》□ 本报记者 孙亚飞
本报通讯员 赵永斌
古老的马颊河水静静流淌,河畔的聊城市高唐县三十里铺镇孙庄村愈发“热闹”起来:民间“文艺达人”群贤毕至,一个个文艺工作室竞相建起,一张张笑脸绽放收获喜悦……这,就是孙庄村的“文艺范儿”。
麦秸画的订单排到明年
“各位‘老铁们’!在介绍地方特色产品的间隙,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高唐的文化。今天着重给大家介绍一款非遗产品——麦秸画……”在不久前高唐县主推的一场直播带货活动中,产自高唐三十里铺镇孙庄村的麦秸画成为被推介的主角。
作为特邀嘉宾,高唐麦秸画非遗传承人李志海展示了自己的5幅麦秸画。其中一幅是他带徒弟花近一个月时间创作的《教子》。画面中,鸡的翎毛纤毫毕现,造型精准,惟妙惟肖!
据了解,麦秸画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独有的特色工艺品之一,它选材于天然植物小麦的秸秆,需要经过蒸煮、浸泡、染粘、贴粘等复杂工序才能完成,为纯手工制品。
高唐麦秸画始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由李金华在其先辈麦草工艺制品基础上完善创办,形成麦秸画独立艺术形式。作为高唐麦秸画非遗传承人,李志海吸收几代先辈创作精髓,将麦秸画工艺进行创新完善,形成颇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随着孙庄村和麦秸画知名度的扩大,许多客户慕名订购,我们制作的麦秸画产品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格外畅销,直播以来,仅麦秸画一项销售额已达到10万余元。”李志海乐呵呵地说。
今年63岁的李志海本是三十里铺镇车庄村的普通农民,种田之余,在家进行麦秸画创作,靠祖传精湛的麦秸画技艺,成为当地的文化名人。
李志海本是车庄村人,却在孙庄村将麦秸画产业越做越大,“这要感谢县镇村给俺搭建的好平台!”李志海感激地说。
原来,2018年,高唐县文联下乡调研时,发现了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在当年的全县书画艺术系列活动中,依托麦秸画办起了民间工艺品展。县委宣传部将其推荐到了山东省文博会,引起广泛关注。
“过去都是自己加工,这下我就是有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了。”李志海说。于是,县文联和镇政府为其在正实施“文化兴村”战略的孙庄村安排了两间工作室,无偿使用。
面对日益增加的订单,李志海开始带徒弟。李志海把制作过程分解成12个工序,每个工序就是一个岗位,就近安排一名农民来裁剪制作。学徒不仅不缴纳学费,还按小时记工,待作品变现后,领取报酬。李志海通过传帮带,目前,已带起一支20余人的麦秸画专业创作团队,还吸引了不少外地学员慕名前来学习。
有了好平台、好帮手,李志海的麦秸画越卖越火。“现在麦秸画出省过海,格外畅销,订单直接排到了2021年。价格最便宜的百余元,最贵的6000元,预计到年底麦秸画销售额可达20余万元。”李志海信心满怀地说。
小村庄产生了集群效应
李志海和他的麦秸画工作室,只是孙庄村众多文艺达人及工作室中的一个代表。
在孙庄村,不仅有麦秸画达人李志海,还有根雕达人囤景义,剪纸达人陈忠芬,版画达人刘青田,剪影、布艺达人张桂英,葫芦达人李勇,指画达人刘臣,木板烙画达人王玉水……与此同时,还吸引了山东城言城语营销管理有限公司、聊城市青柠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加盟。
孙庄村,一个鲁西小村,到底有何魅力能吸引来这么多“民俗大咖”呢?
位于马颊河河畔的孙庄村,是当代著名画家孙大石的故里,这方沃土充盈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借助名人效应和文化优势,近两年,镇政府因势利导,孙庄村党支部抓住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等契机,主打“文化兴村”战略,为改善村容村貌赋予更多文化味儿,建设了禅石文化广场、大石故居、大石足迹、大石社区,成立了禅石画院、高唐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孙庄书画协会等民间文艺组织。
孙庄村确定了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实行“合作社+民协+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发展思路,重点打造麦秸制品、葫芦、剪纸和扇面4大产业,创建中小学生教育实践基地、写生实训基地、农民培训基地、拍摄基地、网络直播教学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等6大基地。
据村党支部书记陈忠岚介绍,根据约定,孙庄村合作社集体以书画院等经营性资产和劳务服务入股,民间文化艺术协会以10余种文艺作品资源入股,嫁接销售运营公司两家,对产品进行包装、销售。合作社、协会、公司按2:6:2比例进行分红,让村集体和村民的钱袋子都鼓起来。
“如今,村里正需八方助力,俺必须带着民协成员都拿出看家本领来!”62岁的根雕达人囤景义激动地说。
囤景义是土生土长的三十里铺镇囤庄村人,自从县民协落户孙庄村后,作为县民协主席的他带着民协成员天天在一线创作现场,根雕、葫芦、剪纸、版画、剪影、布艺、剪纸、指画、木板烙画等工艺品不断呈现。
李志海工作室隔壁是青柠文创工作室,里面陈列着上百个形色各异、带着各种图案的葫芦。
青柠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本是聊城开发区的一个企业,受孙庄村良好文化创业环境的吸引,前来加盟进驻。“我们创作的工艺葫芦,设计新颖,既有传统特色,又融合了独特的高唐元素,很受市场欢迎,它们与众多民俗产品形成‘集群效应’。”对于未来,公司总经理韩柠非常有信心。
“文艺圈”里人越来越多
都说艺多不压身,58岁的残疾老汉董文义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年过半百又学会了麦秸画手艺,昂首走进镇村的“文艺圈”。
董文义是孙庄村的贫困户,与87岁的老娘相依为命。他小时候患过婴儿瘫,走路一瘸一拐。但他生性乐观,种田、编柳编、加工维修机床,靠手艺挣钱养家。可就在四五年前,在一次加工机床时,他不小心伤到了手,被硬生生锯掉了一根大拇指。
走路不便,再加上没了一根手指,董文义再重新找活干就成了问题。尽管各项扶贫助残帮扶政策能保障他的生活,但他心中始终有个未了的“文艺梦”。
就在这时,他和另外两名贫困户一起被陈忠岚介绍给麦秸画达人李志海当学徒。“在李老师的指导下,俺现在已初步掌握了麦秸画创作的一些技巧。”董文义悟性较高,一学就会。在李志海的工作室里,有50多岁的妇女,也有残疾人,大家在这里都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青柠文创工作室等多个工作室也拿出岗位给村民和贫困户,切实解决了他们家门口就业的问题。
据陈忠岚介绍,村里自发展文化艺术产业以来,孙庄村17户贫困户已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合作社+民协+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在孙庄村成功推行,实现了四方共赢。截至去年年底,禅石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销售收入达到120万元。三年前还无集体收入的孙庄村,去年一年,仅民间工艺品就集体增收9万元。
借助搭建的创作销售良好平台,入股的40余名民间艺人也收益颇丰,创作热情格外高涨。“俺的作品经协会和公司大力推荐后,卖价越来越高,订单越来越多。”民协会员、剪纸达人刘红丽满意地说。
孙庄村“四方共赢”开新局,振奋人心,让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的三十里铺镇进一步加大了扶持力度,将其列为三十里铺镇集文旅康养、教育培训、写生实践、绿色休闲为一体的滨河景观带项目进行重点打造。
这就是孙庄村“文艺范儿”的故事,而这只是开始。
新闻推荐
薛涛才倾大唐的女诗人薛涛像。典雅宏丽的望江楼。本报记者肖雨杨摄主要贡献薛涛是写诗最多、现存诗最多的唐代女...
高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高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