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穴” 方可“来风”

芜湖日报 2019-12-23 00:43 大字

如果有人说你“空穴来风”,无异于说你“无中生有”“捏造事实”“造谣生事”“ 捕风捉影”。殊不知这是对“空穴来风”的误解。“空穴”本是“来风”之前提和根据,有了“空穴”才有了“来风”。生活在农村的我们,小时候以为风是因树而生,遂异想天开,冬天把村里的树统统挪走,春天再把村子里栽满树,这样不就能冬暖夏凉了吗?后来才知“树大招风”,却不能“生风”,而“空穴”确是能“来风”的。

最早的“空穴来风”出自宋玉《风赋》。宋玉,战国末期楚国人,屈原的弟子,也是当时的文学家。有一次他陪同楚顷襄王到兰台游玩。一阵凉风吹来,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 王曰:“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今子独以为寡人之风,岂有说乎?”宋玉对曰:“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

吹到每个人身上的风,岂有贵贱之分?宋玉何出此言呢?原来楚襄王不思进取,与杀父仇人握手言欢,国势日渐式微,襄王却沉湎于骄奢淫逸的生活中。他带着侍臣们到处游赏,或登高唐之台,或游云梦之浦。襄王如此追求享受而置国家衰败于不顾,身为侍臣的宋玉深感忧虑,再加屈原被贬漠北,宋玉想借此讽刺襄王:枳树弯曲的枝丫上会招来鸟雀做窝,空穴之处会产生风。鸟窝和风是根据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出现,那么风的气势也自然会因环境条件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大王之雄风、庶人之雌风,皇室里的风和陋巷里的风,当然不同。前者骄奢淫逸,后者凄惨悲凉。寓讽刺于描述之中,意在言外。

空穴来风,原指有了洞穴才进风。比喻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此意沿用久矣。唐代白居易《初病风诗》: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七:棹摇船掠鬓,风动竹捶胸。虽好事托以成之,亦空穴来风之义也。清代梁启超《续论市民与银行》:然而银行当事人,安能逃避责任,空穴来风,理有固然。当代黄易《寻秦记》:凡是深悉内情者,均知空穴来风,非是无因。

2012年以前的《现代汉语词典》明确解释为“比喻消息或传闻不是没有根据的”,换言之也就是,传闻或消息是有根据的。曾几何时,实际应用中,何人把这个词用反了,即把这个词理解为消息或传闻毫无根据,并以讹传讹。为此语言专家不断撰文引导大众,希望大家都能正确使用这个成语。记得当年高考语文的成语题曾专门考过这条成语,结果还是很少有人按专家的意见做对这道题。关于这个词语的用法,专家和民间完全对立,谁也不肯让步,双方的“拔河”进入僵持状态。最后,以错为对、积非成是,人多力量大获胜。于是《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第6版,“空穴来风”的含义已由原来的“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转变为 “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完全颠覆了。

然而,2016年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746页赫然解释,[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语出宋玉《风赋》)。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现多用来指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如此两种截然相反的解释并存,看起来既还原本真,又兼容民用。倒是叫你我如何适从?不如认定——“空穴”方可“来风”之“空穴来风”。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由于各种因素的变化,有一些字、词、句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所表达的意思已经与最初的含义不完全一致,甚至是相左的,就像“衣冠禽兽”。还有一些词语,则长期被世人误解误用,很有必要正本清源,还其本来面貌。基于此,本版特开设“字斟句酌”栏目,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来稿请注明“字斟句酌”栏目,投稿信箱:whrbzfkb@163.com。

方根秀

新闻推荐

姜店镇织密冬季取暖安全网

本报讯(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路子强通讯员王树平)为保障广大群众冬季用煤、用电、用气安全,高唐县姜店镇通过“宣传发动、入户...

高唐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高唐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