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墙”上看变迁
□文/图本报记者 路子强
本报通讯员 张 迪
春节期间,“去‘村史墙’看了吗?”成为高唐县梁村镇和睦王村村民新的问候语。
新建成的“村史墙”设在村委会办公室,分为三部分。首为村庄概况,介绍了来历、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其次为历史掠影,全是关于本村的照片,其中大部分摄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上世纪80年代;三是前景展望、不忘初心,在过去辉煌的历史基础上继续前行。
照片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20多幅黑白照片中,是一个个热火朝天的历史定格。这些照片多数跟棉花有关,有在地里笑语盈盈摘棉花的,有在棉花收购站挥汗如雨垛棉花的,也有排队在会计桌前满心欢喜领钱的。有一幅是村民在棉花大丰收后热闹的结婚场面。前景是两个角度上扬的唢呐和一个笙,三个吹奏人虽表情不同,但气力十足。中间是一对新人,男女都穿着时尚的西装,在众人的簇拥下脸上带着娇羞。细细算来,这对昔日的新人已过花甲之年。满满的回忆中,是和睦王村当年摆脱贫困后,村民对“油满缸、粮满仓、住新房、娶新娘”的欣喜。
这其中,有两幅照片尤其能激发村民的自豪感。一幅是高唐县第一个“万元户”、本村人王本跃和妻子赶车去售棉花的照片,上了人民日报头版。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幅照片刊发之后,全国各地来学习的一拨接一拨,村里吉普车不断。一幅是一位记者和邓小平同志交谈的照片。这位记者是当时新华社山东分社的李锦,他曾经13次来到和睦王村,写了大量该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发家致富的新闻,为国家制定有关农村政策提供了依据。李锦熟悉基层,被选为代表向中央领导汇报工作,他就向邓小平同志专门介绍了“和睦王现象”。“可以说,邓小平同志都知道我们村,这是我们村的荣誉。不光是我,村民看到这幅照片,了解背后的故事,都很觉得我们村子了不起,有了更大的干劲。”常年在济南务工的王延龙看到村庄的良好发展形势,决定留下来搞农机,并以农机入股合作社。“新时代新气象。如今,我们村家家户户都有家风牌,村民和谐相处。去年底,我们又成立了合作社,流转村民土地搞规模化种植。为了调整种植结构,我们试种了5亩栝楼,去年喜获丰收,今年准备扩大种植规模。为了推进脱贫攻坚,我们还有一个养驴场。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和睦王村正扬鞭奋进!”村党支部书记殷庆波满怀信心地说。
春节期间,村民在参观“村史墙”。
新闻推荐
吴湖帆2014年,北京匡时公司拍卖吴湖帆的《癸巳》手稿时,曾介绍此书“辑入癸巳(1953年)九月初三起诗词草稿……著有芭蕉雨、清...
高唐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