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新三景”

聊城日报 2018-11-07 10:56 大字

□本报记者 路子强

文以化人,日新其德。但长期以来,农村形成了重经济轻文化的状态,身处新时代,文化缺失怎么填补?文化品位如何提高?文创项目如何发展?日前,本报记者跟随市文明办人员对部分村庄的文化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发现有些地区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探索出了好经验,有力提升了群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获得感。

农民书画闯市场

“喂,李先生吗,我是聊城的杨秀玲,你要的画我给你寄过去了,请查收。”10月28日,高唐县琉璃寺镇秦庄村村民杨秀玲总算松了口气,十余天来,她一直忙着画一幅“荷下锦鲤图”。“这幅画价格近千元。”杨秀玲高兴地说,他的老师就是本村的文化名人秦秉忠,像她一样的学生,本村还有三四十名。

文化振兴,重要的是让文化产生效益,增强文化的内生动力。秦庄村的秦秉忠善书画、楹联,是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在当地小有名气,高唐县有关部门决定以他为核心,尝试打造乡村书画文化产业。2014年,该县从济南请来工笔画名师,驻村20多天教授30名农民学习绘画,老师走后,秦秉忠担当“常务老师”,继续指导。“在2015年山东省举办的农民书画大赛上,我们村有13幅画入选,全都获了奖。省农业厅和农民协会的领导还专门来村里调研,给予了肯定,目前我们正在打造秦庄文旅小镇。”琉璃寺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李秀青说。

村有书画气自雅。“村民学习绘画的热情高涨,目前不少画的价格达到了每平方尺二三百元,多的达到1000多元。”秦庄村党支部书记任长泉说,目前该村户户贴有特别定制的木质楹联,家家挂书画作品。村里还专门建了书画展厅,平时供村民进行书画交流和展示,也用于与游客进行书画交易。“以书画产业带动乡村旅游,以旅游促进书画产业壮大,形成了良性循环。”

农家院里学国学

走进高新区韩集乡后姜村,仿佛进入一个小型城市,道路有主有辅,花草树木在秋风中摇曳,池塘中鱼游荷间。每条胡同都有一个诗意的名字,比如感恩巷。胡同中种植爬藤植物,穿梭其中,光影斑驳,恍如置身田园。拐进其中的一个个小院落,古代文化都有直观的展示。“这个是六艺院,展示国学中的‘礼、乐、射、御、书、数’。”高新区宣传委员王含冰介绍,后姜村利用临近城里的优势,定位于打造游学产业,规划建设24个农家院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院落墙体无论内外都用伴有麦糠的泥土涂盖,房檐下垂茅草,成仿古样式。每个院落一个主题,并力求用具体实物展示优秀传统文化,如建造射箭台以理解“射”,摆放古代车马以理解“御”等。“一到周末,大街小巷都有好多小学生,有家长自己带着孩子来的,也有老师组织来的,好多小学生穿着长袍马褂从客车上下来,好像拍穿越剧。”“这是我们村和金正动漫公司合作打造的文创项目,村里负责基础设施建设,金正动漫负责承租村民的房子,并开展文化创意项目。”后姜村党支部书记姜怀鹏说,随着知名度的提高,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与之前有了天壤之别,村民的文明素养有了质的提高。“文化振兴不仅仅是跳跳广场舞、唱唱戏。后姜村文创项目给了我们很大启示,文化振兴可以走市场化的路子,完全可以有更新的文艺形式、更高的文化层次、更深的文化内容。”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村庄办起演艺社

每逢过年,聊城古城都会有不少文艺节目,京剧豫剧、杂剧表演、非遗展示等等不一而足。锣鼓铿锵中,人们往往在一个抬花轿的项目前驻足。该项目核心是一顶红色花轿,八人抬杠,外加一名指挥人员和唢呐、锣鼓等吹打人员。抬轿人员和吹打人员着黄色服装,头扎黄巾。男指挥人员手持旱烟袋,着福字唐装,头戴老年妇女帽,扮相滑稽。“人坐上去后,音乐响起,领轿人模仿老年妇女走路,颤颤巍巍,让坐轿的人体验古人坐轿一颠一颤的感觉。”该项目是冠县柳林镇西梨园村国色天香演艺社的主打节目,负责人告诉记者,收费坐轿,20元一次。他们还有马车、骑马等项目,常年活动在冠县及周边地区,出现在饭店开业、节庆日等场合。“我们这些农民平时在家种地,很多也在建筑队干过搬砖、和水泥的活,如今干起了文艺活,吃起了文化饭。”

阳谷成立了十余家舞狮舞龙队、高新区成立了四家演艺公司……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农民从土地束缚中走出来后,聊城市农村演艺团体越来越多,他们为节日增辉、为群众送乐的同时,丰富了乡村文化,又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新闻推荐

乡村京剧社唱出新生活

□本报记者邹辉本报通讯员张迪“适才听得司令讲,阿庆嫂真是不寻常。我佩服你沉着机灵有胆量,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枪……”10...

高唐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