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唐:励精图治四十载 昂首奋进新时代
40年砥砺前行,改革开放伟业波澜壮阔,成就辉煌。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拥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高唐,紧跟时代变革的脚步,用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海纳百川的开放实践永葆发展动力,谱写了一个个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崭新篇章。
改革永无止境,开放坚持不懈。今日,正值青春韶华的高唐,树立“不领先就是落后,不主动就是无为”的工作理念,坚持工业强县、文化兴县、生态立县战略,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县、书画文化名城、秀美幸福高唐”的发展定位,在“实”字上做文章,在“干”字上下功夫,形成了“动员民众五十万,撸起袖子同心干”的发展氛围。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领域,均取得了斐然成绩,一组组鲜活的数据,记录着时代发展的坚实足迹。
201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15.21亿元,是1978年的488倍;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9.6:63.8:26.6,与1978年的70.6:17.6:11.8相比,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构建了良性经济发展格局;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5026元、12519元,连续8年位居全市科学发展群众满意度调查第一名。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高唐,伴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一曲未落,又踏上了新的奋进征程。
□王兆锋孙亚飞朱桂林赵永斌
40年耕耘
黄土地“长”出新动能
改革开放初期,时常见诸报端的梁村镇和睦王村棉花种植户王本跃,是高唐第一批富裕起来的“万元户”,成为那个年代高唐搞活农业生产的生动写照。
作为山东省产棉大县,高唐棉花产量较高且棉绒质量好。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高唐随即启动了农业改革的大幕,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1984年,高唐棉花种植面积突破54.5万亩,单产、总产分别创当时历史最高水平,并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农业改革的“星火”一经点燃,就成燎原之势。作为“领头羊”的棉花种植,仅仅是改革开放之初高唐农业生产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1980年至1984年间,高唐县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20.9%,粮食总产量年均递增19.7%,成为全国36个提前翻番的县份之一。经过改革的洗礼,高唐农业发展面貌一新,散发出夺目的光彩,一幅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在乡间田野徐徐展开。
1995年,高唐提出通过发展蔬菜、畜牧、林果三大产业支柱,引导全县农业向产业化发展。2005年,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70%以上。农村经济也由昔日的粮棉主导型转向多种经营主导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大幅提升。进入新世纪后,“现代农业”成为农业发展的主旋律。高唐强化科技创新应用,实施农业“新六产”融合发展工程,积极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近年来,成功引进新好农牧、新希望六和、环山集团等大型农牧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引领群众走上致富路;高效温室蔬菜大棚流转土地2714亩,新建及改建温室大棚4615个;312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获得统一身份编码;向阳花开、泉聚苑成功入选市乡村旅游综合体,赛石花朝园、唐家果汇等7个项目列入市重点旅游发展项目。
2018年,高唐立足当地资源优势,遵循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循环农业的发展理念,构建种养循环发展、一二三产联动的产业链条,科学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今年一季度,高唐农业增加值实现5.4亿元,同比增长3.44%。全县66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涉及粮食、油料、木材、渔业等领域,解决30余万农民就业。
40年探索
从工业立县到工业强县、生态立县
改革开放之初,地处鲁西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唐,工业一直是其发展的“软肋”。
“底子差,并不代表底气弱。”历经40年改革开放的风雨洗礼,高唐满怀信心谋工业,满怀激情抓工业,满怀执著兴工业,始终把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铸造了众多叫得响的工业品牌,工业新形象在鲁西大地绚丽绽放。2017年,全县实现工业生产总值257.23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6.4%提升到62%。
40年前,在农业为主导的年代,高唐便乘着改革的东风,在全市工业领域率先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对比例失调的长线产品和不适应经营发展的项目进行调整,使工业生产获得新的发展。1988年4月,高唐工业系统改革企业领导体制,全面实行厂长负责制,全县52家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工业实现了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当年年底,高唐工业总产值达到29894万元,历史工业产值第一次超过农业产值,并逐渐由传统农业县向工业县转变。
筑牢工业根基后,在1993至1998年6年的工业发展实践中,高唐紧紧围绕农用车、机制纸、植物油等一批市场前景广阔的优势产品,先后对30多个企事业单位进行资产重组,在全省乃至全国领改革风气之先。一批骨干企业强势崛起,使高唐工业形成“巨轮领航,百帆竞发”的发展格局。2000年以来,高唐又在二次创业主旋律的引领下,先后有500多个工业重点项目落地生根,工业经济继续一路高歌奋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高唐坚持铁腕治污,守住生态底线,确保环境安全。全县淘汰燃煤小锅炉381台,取缔整改“散乱污”企业582家。中央环保督察转办信访件全部妥善处理,生态环境部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及省市环保专项检查等反馈问题全部整改。大力推行“河长制”,积极开展清河行动,完成城区段果子市支渠、唐公沟黑臭水体整治,2个出境国控断面提前完成水质改善任务。2018年以来,高唐环境空气质量4项主要污染物指标同比分别改善23.8%、12.42%、21.62%、33.84%。一个更有魅力的自然和社会生态系统正在高唐建立,勾勒出一幅湖光水色小苏杭、诗情画意金高唐的美丽画卷。
转出新活力,升腾新动能。今年年初,高唐踏上全面开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新征程,正式吹响向高质量发展的进军号。先后确定“两破”“五立”“十大工程”“五大保障”等22项重点任务,规划面积6.6平方公里的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园区,依托邯济铁路高唐站,加快南部产业集中区建设,强力推进总投资286.1亿元的59个重点项目,高端装备制造、秸秆综合利用、生物医药、装配式节能建筑材料等新兴产业落地生根,让产业转型升级有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40年积淀
文化厚植城市发展底蕴
高唐有着悠久的书画渊源。时至当代,高唐又有国画大师李苦禅、山水画大家孙大石、版画家程辛木等。目前,高唐籍中国美协、书协会员达30多人,达到县级展出水平的书画作者近5000人。因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地方特色,高唐县在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首批“中国书画艺术之乡”,2015年又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书画文化”是一张耀眼的城市名片。2006年,高唐提出努力打造书画名城的发展目标,由此拉开了“文化兴县”的大幕。同年9月,第一届高唐书画博览会在万众期待中闪亮登场,海内外书画名家与本地书画爱好者相互交流、切磋技艺,充分展示了高唐人民的热情与品位。
从2006年起,高唐连续成功举办11届书画博览会,李苦禅、孙大石、辛守庆、巩德春、程辛木等一批美术馆先后落地开馆,与城区双海湖生态书画公园等书画设施交相辉映,共同擎起高唐书画产业的大厦。
书画为媒,情牵两岸。高唐书画博览会还吸引了台湾国际水墨画大师李奇茂的目光,他毅然将个人美术馆建在高唐。2013年,在第八届书画博览会上,由文化部、国台办共同命名的“海峡两岸文化艺术交流基地”揭牌仪式在高唐县李奇茂美术馆隆重举行。
在品书赏画、习书作画良好环境的滋养下,高唐城乡群众研习书画的热情更加高涨。目前,全县可施丹青者5万余人,超过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为更好地落实好中央领导关于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深入群众生活,融入生活实践,在历届书画博览会成功举办的基础上,高唐遵循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创新办展形式,于今年10月份举办了以纪念改革开放40年为主题的书画系列活动。本次书画活动与以往书画博览会有所不同,在继续做好活动高端性与群众性密切结合的前提下,用为期1个月的时间办展交流,不仅大大延长了观展时间,更通过20多项亮点纷呈的书画文化主题活动,让书画爱好者在目不暇接、轮番上演的书画艺术盛宴中尽品翰墨书香、书画魅力。
如今,高唐的书画产业又亮出大手笔——规划建设占地1387亩的书画小镇,按照AAA景区及以上标准规划设计,打造全国书画培训第一品牌。
历经40余年书画文化的孕育涵养,高唐无论是从文化层面到经济领域,还是从美誉度到文明风,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厚植了城市发展底蕴,一座崭新的中国书画艺术名城正呼之欲出。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加强县域内医共体建设,将县级医院的医疗技术通过知识讲座和病例共同探讨的方式输送到基层,形成资源共享的模式,提升...
高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高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