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化与传统生产方式深度融合,高唐纺织业 裁剪师转岗记
□本报记者 邹 辉
本报通讯员 杨 杰 王良全
当裁剪遇上智能化,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在纺织用品行业,裁剪师是最受尊敬的老师傅,但随着智慧化与传统生产方式的深度融合,身怀绝技的裁剪师却也开始没了用武之地。
6月8日,记者来到高唐顺盈鑫纺织用品有限公司采访,在智能裁剪车间内,只见一名程序操作员,将订单裁剪规格输入电脑后,全自动裁床便按照设定的程序顺畅地工作起来,裁剪手臂左右移动,全程不需要人工参与。
“这机器可厉害了,自从用上它,搞得大家伙都失业了。”站在智能裁床前,裁剪师傅董升旗幽默地说。最初,面对智能化生产带来的冲击,被迫离开裁剪岗位,董升旗还真有些不服气。他总感觉自己一身好手艺,却无处施展。然而,智能化裁床上线运行,亲眼见识机器的“绝活”后,董升旗深感自愧不如,“还是机器技艺高,看来真得让贤了”。
转岗后的董升旗从不服到佩服,充分体现了传统产业智慧化升级的必要性。“人工生产不仅效率低,而且误差较大,已经无法满足高端订单的生产需求。”公司总经理王超介绍,童车车套是公司的主打产品,目前专业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儿童用品生产企业做配套,产品主要出口欧美发达国家。去年以来,他们接到的订单量不仅大幅增长,而且都是清一色的高端订单,老旧的传统生产线的工艺技术处理水平、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早已无法适应这些订单的生产要求,对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迫在眉睫。“要想提高车套的生产品质,裁剪的工艺水平至关重要,所以我们对生产线改造首先拿裁剪工序‘开刀\’。”王超告诉记者,传统裁剪阶段,车套布料裁剪工序主要靠裁剪师傅的“一把手”,一剪下去,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大量残次品,既耽误生产工时,又增加生产成本。今年年初,他们多方筹措资金购买了一套全自动智能裁床,用机器取代了手工,原来需要10人参与的裁剪工序,现在只需1人操作便可解决,而且只是负责核验。“人虽然少了,但做出来的产品一模一样,质量和稳定性更有保障了。”
智能裁床上岗后,根据实际生产运行情况,王超算了一笔收益账:裁剪工序实现智能化,生产成本降低了三分之二,生效效率提高了四分之一,产品合格率达到100%。一增、一减,让王超亲身感受到了生产线智能化改造所带来的高收益。尝到智能化甜头的王超,随后又对传统模板机进行了升级改造,实现了智能化运行。据了解,伴随着智能化设备被更多采用,生产流水线分解更为细化,工人的操作难度也降低了,企业全年车套生产量提高到80万套。
“生产线大量采用智能化设备,并不意味着人脑可以休息。”经过亲身实践,王超对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升级方向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始终认为,怎么让智能生产与工人师傅的“老技艺”更好地结合,实现良性互补,是技术人员今后必须潜心研究的重点。
记者感言
做好“有中生新”大文章
裁剪师傅转岗的背后,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转型升级,更是聊城市传统产业内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鲜活实践。
作为传统产业在工业经济中占比较重的聊城,一直都把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作为统领经济发展的重大工程。通过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推动全市经济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然而,传统产业并不是落后产业的代名词,在推进动能转换的过程中,绝不可简单粗暴地把这些传统产能统统推倒、另起炉灶,而是要发挥聊城市传统产业规模总量大、竞争实力强的优势,加速工业化与信息化产智融合,实现动能的“有中生新”,确保让这些传统产能焕发出新的活力。
新闻推荐
高唐县国土资源局、高唐县政府采购中心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公开公告出让公告 高国土告字[2018]5号2018/6/12
经高唐县人民政府批准,高唐县国土资源局决定以公开公告方式出让3(幅)地块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
高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高唐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