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光:养鸡三十载,闯出新天地
▲李晓光向记者介绍新安装的自动除粪设备。
“不管鸡蛋的市场行情如何,俺们这里产的鸡蛋都很畅销,全部销往武汉、重庆等南方大都市,不仅客户开车上门收购,价格每斤还要比普通鸡蛋高出近2元钱。”12月14日,高唐县梁村镇前苦村蛋鸡养殖专业户李晓光高兴地向记者介绍。
记者跟随李晓光参观了较近的一个鸡舍,这里的送料、饮水等设备全部实现了自动化,地面干净明亮,鸡笼内的万余只蛋鸡,个个毛色油亮、精神抖擞。“现在一切都步入了正规化,做起事情来也得心应手了。想想过去的那些年头,真是一把辛酸一把泪。”李晓光的妻子昝庆芬说。
说起蛋鸡养殖,李晓光再熟悉不过了。原来,李晓光的父亲就一直从事蛋鸡养殖。李晓光17岁那年初中毕业后,没再继续上学,而是选择了跟随父亲养殖蛋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没有现在的自动化设备,一切工作都需要人工。”李晓光说,那时候经常拉着车子到十多里地外的磨坊,把玉米、豆饼磨成粉,再拉回来掺和上麸子给鸡当饲料。
李晓光跟随父亲干活的时候是比较省心的,一切事情听从父亲安排就行了。转眼间,到了1990年,这一年李晓光与昝庆芬喜结良缘。在农村有个习俗,男子结了婚就会被父母分出来单过。李晓光也不例外,结婚这一年,父亲把存栏1000只蛋鸡的养殖场分给了李晓光,希望他们夫妻俩自食其力。
就这样,李晓光继承了父业,与妻子踏上了蛋鸡养殖创业路。“父亲搞养殖时,采取的散养方式,无形中增加了劳动量。”李晓光介绍,他接过养殖场后,就采取了笼养,不仅劳动量有所降低,还节省了不少饲料。平稳的日子持续到1997年,在这期间李晓光夫妻俩埋头苦干,攒下了一定积蓄。“这一年,镇政府鼓励发展畜牧养殖业,计划建设养殖小区。听到信息后,俺第一个报了名,想借着东风把规模再扩大一些。”李晓光介绍,在镇政府贴息贷款的好政策下,他投资2万元新建了存栏3000只蛋鸡的高标准鸡舍,这是他第一次扩大养殖规模。
正当李晓光怀着满满的希望,准备大干一场时,不料赶上了市场低迷,一时间李晓光的情绪跌落到了最低谷。那段时期,幸亏有明事理的妻子在旁边开导他,这才使得李晓光逐渐走出了人生低谷,养殖规模也慢慢地扩大到8000只蛋鸡。
正所谓,创业路上有风也有雨。2006年冬季,鲁西北畜禽疾病大爆发,李晓光的8000只蛋鸡也没能逃过此劫。“当时正值寒冬,这批蛋鸡再过几天就可以下蛋了,眼看就见到效益了,可惜一场疾病,全部蛋鸡无一幸存,瞬间损失了20多万元,多年的积蓄荡然无存。”回想起2006年那场疾病,李晓光仍记忆犹新。“看到满屋子的死鸡,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痛心,思想压力非常大。白天不愿意进鸡舍,不敢看到惨不忍睹的场景,晚上躺在床上,一闭眼就是满眼的死鸡,失望之极,啥活也不想干。”昝庆芬说,15岁的儿子非常懂事,最后那批死鸡还是儿子自己挖了深坑处理的。
“养了这么些年了,不能说不养就不养了。”“创业的路没有一帆风顺的。”“任何时候,只有倒闭的企业,没有倒下的产业。”看到李晓光夫妻俩整天茶不思饭不想,很多亲朋好友都过来加油鼓劲。痛定思痛后,李晓光夫妻俩达成一致,绝对不能就这样倒下,应该愈挫愈勇。重整旗鼓后,李晓光于2007年3月份购进了2000只蛋鸡苗,再次踏上了创业路。
为了把风险降到最低,李晓光每年都外出考察学习交流10次左右,慢慢地丰富了养殖技术,开阔了发展思路,还多次在培训会上作典型发言。2016年,李晓光的蛋鸡养殖场被山东省畜牧协会蛋鸡分会列为常务理事单位,这年还引进了3万只黑羽毛、凤头五爪的京粉8号蛋鸡。这一大胆的品种更换,不仅让所产鸡蛋在抽检中全部过关,还一举迈进了高端市场,经济效益一下子提升了一大截。
面对未来,李晓光信心十足地说:“现在鸡舍正在安装自动除粪设备,我们将在严格遵照环保要求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向着绿色、环保、现代化的养殖基地阔步迈进。”
农村大众报记者 房孝钰
通讯员 张波 徐明 张迪
新闻推荐
□冯静静张思凯“排灌线路要保证达到‘一箱、一闸、一表、一保护\’的标准要求,架设和安装设备要符合安全规程规定,水泵、线路绝缘要良好,防止行人和儿童误碰带电线路设备。”3月15...
高唐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高唐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