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捐献数量逐年增多但仍然紧缺遗体不足上解剖课只能看

齐鲁晚报 2017-12-10 16:18 大字

记者从山东省红十字会了解到,截至今年10月,山东省遗体累计登记8740例,实现捐献1353例。角膜累计登记7100例,实现捐献1380例。调查发现,虽然每年登记数量在增加,但遗体仍然紧缺。

本报记者王小蒙焦守广

教学科研遗体紧缺

学生缺少实操机会

“大体老师”是医学界对遗体捐献者的尊称。遗体捐献者在过世后,要进行防腐保存,用于科研和教学。临床医学生最好都要在最接近真实的人体上进行模拟手术训练,以积累经验。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是济南市三所志愿捐献遗体登记接受站之一,另外两所是山东大学医学院和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据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器官移植办公室主任、山东省人体器官捐献专家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秘书董来东介绍,2012年该院有了遗体接收资质,“2012年接收12例,2013年是20例,2014年为25例,2015年38例,2016年55例。”

董来东说,自愿捐献的遗体,都将全方位用于医院各临床学科的教学、科研等医用标本材料。不过,尽管该院接收的遗体捐献数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遗体依然较为紧缺。“每年医院有两千多名学生来学习和培训,接收的捐献遗体数量却不过50例左右,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山东大学医学院基础资源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副主任李振中介绍,在十几年前尚可4名学生解剖使用一具遗体,现在要十二三名学生实操一具遗体。而在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医用遗体则更为紧缺。学院实验中心主任刘晓光说,由于遗体紧缺,解剖课学生几乎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

去哪捐献遗体

不少人走了弯路

在遗体捐献人数不足的同时,很多人想捐却不知道怎样捐。

其实早在2003年,山东省就制定出台遗体捐献条例,具体程序为:捐献人到县级以上红十字会,领取《山东省遗体捐献登记表》,将填写好的登记表交回。生前未办理遗体捐献登记手续的自然人死亡后,其近亲属可以持本人和死者身份证件及全部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近亲属一致同意的证明,办理遗体捐献登记手续。

今年47岁的梁先生,家住聊城高唐县庆云镇,已经被小脑萎缩折磨了十几年,不能自主行走,说话也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蹦。他说,早就想要捐献遗体了,可是不知道该去哪里捐。“直接捐在当地医院能行吗?”

据了解,由于遗体捐献主要是用来作为高校教学使用,大多数医院并不接受遗体捐献。刘晓光曾遇到一位遗体捐献志愿者家属,辗转问了好几个地方,才打听到捐献途径。“捐献者去世以后,家属先是问了当地的市级医院,人家不接收,但具体该怎么捐,也不太了解。”

刘晓光说,接收单位要在24小时之内接走遗体,家属打听了三个多小时,终于将遗体捐了出去。“红十字会、医院、高校之间还是缺少配合,不少病人都是临终表达捐献意愿,医院也应开展遗体捐献的宣传工作,由他们告知患者及家属更直接有效。”

家属顾虑重重

遗体应得到尊重

除了不知道怎样捐,遗体该如何使用也让捐献者家属顾虑重重。“前几年发生的捐献遗体乱丢弃现象,让人看了心里很难受。”济南市民闫先生的父亲去年刚捐献了遗体,他最担心的是遗体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对于遗体使用的流程,也没人明确告知。捐献的遗体使用完之后,能不能统一火化,进行花坛葬之类的。”闫先生希望能出台这方面的有关细则,以便让家属心安,也有利于推动捐献事业。

刘晓光说,根据教学科研的需要,珍贵的遗体一般都会被长期保留,解剖之后的具体部位还会做成人体标本,进一步用于教学和科普。“每一具遗体都是十分珍贵的,都舍不得火化,此前也有不少家属提出希望保存头发或牙齿之类的。”

日常遗体捐献当中,有人既有遗体捐献也有器官捐献的意愿,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记者从济南市红十字会了解到,实际上器官捐献和遗体捐献是两回事,器官捐献是用于临床治疗,遗体捐献主要为医学院教学所用。

新闻推荐

聊城:同读一本好书·图书捐赠公益行高唐站启动

书香聊城全民阅读|同读一本好书·图书捐赠公益行高唐站启动,携两万元图书走进高唐县民族实验小学。编者按10月13日,“同读一本好书"首届2017书香聊城全民阅读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

高唐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高唐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