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农民诗人的梦想

聊城日报 2021-11-15 10:01 大字

■本报记者 杨万绘

一提到农民工,很多人会想到在大街上奔波或者建筑工地上忙碌的身影,而在他身上丝毫看不到农民工的影子。多年来,尽管生活中历经坎坷和曲折,但他始终怀揣着自己的诗词梦想。他就是东阿县曹植诗社社长杨士江。

初中毕业后,他当过建筑工人,做过小生意,闯过北京城。2002年,他应聘进入市里的一家水泥厂,负责生料铰刀入窑工序。周而复始的重复性工作,让他感到十分乏味。

让他高兴的是,他是车间里唯一的厂报投稿人,并且每投必中。虽然对外投稿石沉大海,但他从没有放弃诗词写作这一爱好。

2012年,公司人员调整,他离开了技术岗位,被派往贵州怀仁负责销售业务,一待就是2年多。这期间,他深深地被当地的诗酒文化氛围所吸引。仁怀市鲁班镇,诗风浓郁,就连墙上的标语都透露出浓浓的诗意。他在鲁班镇的2个多月里,结识了当地的很多诗词爱好者。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抒发思乡之情。

“在贵州的这段岁月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杨士江说,从此他正式开启了诗词创作之路。

杨士江说:“我爱好诗词,灵感来了就写几首。”有时,晚上突然想起一句好诗,他马上起来记在纸上。多年来,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在哪里,他都把诗词当作唯一的精神寄托。一行行、一首首,在诗中记录打工的辛酸,感悟人生、展望未来。他用诗词讲述农民工的故事,记录他们的喜怒哀乐。

在别人看来,一个农民工挣钱养家糊口是正事,而写诗作画有点儿离谱,按农村人来讲有些“不着调儿”,有人嘲笑他,有人甚至认为他不务正业。尽管如此,他依然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他说:“人要点儿追求。”闲暇时间,别人打扑克、玩麻将,而杨士江在写诗、读书。

2014年9月,他申请成立了东阿曹植文化学习QQ群,吸引了很多诗词爱好者。2017年7月28日,他和几位东阿的文学爱好者发起成立了东阿县曹植诗社,他成为首任社长。诗社的会员从开始的几十人迅速增加到200多人。诗社不定期举办讲座,在东阿图书馆的尼山书院,国学讲堂的老师们为初学者讲授诗词学习方法;在这个平台上,会员们分享写作感悟,切磋写作技巧;在读书沙龙里,学员们可以尽情在书海里遨游。

曹植诗社刚成立3个月,正赶上中央电视台《中国影像方志》栏目到东阿录制节目,诗社30余人参与了录制,为东阿文化走出山东、走向全国作出了贡献。这次活动让曹植诗社扬了名,更让杨士江感到自豪和骄傲。

如何实现诗歌从书房到生活的转移?2018年12月,曹植诗社和东阿四中携手,开展“曹植文化走进校园”活动,使诗歌艺术走进课堂。此后,曹植诗社陆续进工厂、下基层,开展文艺演出,举行诗朗诵,举办诗词联谊会等,让诗歌走进普通群众。

因为爱学习,杨士江在所从事的行业里小有成就。工作期间,他开始学习外加剂专业知识,不懂就向业内老师请教,并自费花几百元钱买了专业书籍。他寻找新材料、推出新产品,产品每吨可节约成本200多元,为公司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事,为家乡的文化事业作点儿贡献,足矣。”杨士江说。

新闻推荐

高新区 “民情书记”变身农技知识宣讲员

本报讯(记者王培源)“俗语说‘地湿无晚麦’。大家不要着急,只要在立冬前将小麦播种到地里,在加大播种量的前提下,后续管理工...

东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阿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