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编笊篱、粮囤到编灯笼,徐庄村走出自己的路 铁丝编灯笼,一步步走向国际市场

农村大众报 2021-02-22 14:55 大字

徐全让老人在编制灯笼框架。徐庄手工铁艺灯笼。从一捆普普通通的铁丝,到一盏精致典雅的灯笼,究竟需要用多少工序和时间?

丈量、截断、编织里框、扎上下口圈、编织外框……2月5日,在东阿县高集镇徐庄村的灯笼制作车间里,在让人眼花缭乱的上下翻飞中,该村76岁的老艺人徐全让仅用一上午时间,就编出一个精美的灯笼框架。

编成框架只是第一步,还有装配、制托、盘梁、裱糊等工序,一盏灯笼才算彻底完成。“千万别小看我们的灯笼,前几天刚拉走4个,直接挂到省城大院里啦!”徐庄村党支部书记、徐庄铁丝编制技艺第四代传承人朱成华说。

“徐庄村虽说只有56户,但几乎人人都会铁丝编制技艺。”朱成华说。村里最早关于铁丝编制技艺的记载是在1987年,第一代传承人朱学福用柳条、铁丝编制各种物品出售,同时把技术教给其他村民。靠着用铁丝编制笊篱、篮子、灯罩和大粮食囤等,徐庄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大量工业替代品的冲击下,徐庄村手工编制的物品竞争力越来越弱,铁丝编制也逐渐沉寂下来。不少村民放下手中的铁丝编制技艺,开始陆续外出务工。1997年,济南大唐工艺品有限公司有一个用铁丝编制灯笼的项目,急需招聘编制熟练艺人。几经辗转,与徐庄村取得联系。

按照公司提供的样式、尺寸,虽然从来没有编制过此类灯笼,但聪明的徐庄艺人触类旁通,凭借多年来练就的精湛技艺,编制出的灯笼完全符合企业要求。于是,双方达成协议,徐庄村根据公司订单,编制各种灯笼,销往全国各地,徐庄村的老手艺再次焕发生机。

“活不多时,我们6个人干就够了,4个人扎框架,2个人糊布。公司要的数量多时,旁边渐庄、苑庄、贾庄村的人都来干活。最多的一次,一车拉走了上千个灯笼呢。”正在编灯笼的51岁村民朱成军说,“编灯笼是个技术活,小到绕钢丝、配颜色,大到搭骨架,都需要纯手工制作。不过倒也好学,聪明的十天半个月就能全学会。”

公司订单让徐庄铁编重获新生,而37岁的朱士玉却帮助徐庄灯笼走上了国际市场。

朱士玉是徐庄村铁丝编制技艺第五代传承人。2006年从云南大学毕业后,一心想为村里编制产业做点事的朱士玉,在昆明成立了云南九禾工艺品有限公司,不仅设计灯笼新样式,而且在销售上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依托朱士玉的公司,徐庄村的铁丝灯笼不仅在国内畅销,还远销至韩国、日本、美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村里因此每户每年增收约1.5万元。“从开始编灯笼到现在,我们编了各种型号的,少说也有120多种,最小的直径6厘米,最大的直径足有2米多,和盛粮食的囤一样大,这10个大灯笼当年给上海世博会用了!”徐全让说。

2019年,徐庄村“手工铁艺灯笼”相继被认定为县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山东省优秀文创产品的代表参加了第11届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荣获2019“泰山设计杯”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铜奖、首届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优秀奖等多个奖项;徐庄村也因此获得2020年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

“我们计划和济南大学合作,让他们帮着设计新的样式,给灯笼加上时尚元素,争取各种造型都有,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朱成华说。

对徐庄村的铁丝编制灯笼,市、县、镇三级相关部门,从政策到资金给予了全方位扶持。如今,徐庄村里还建了灯笼制作车间和灯笼展览馆。

农村大众报记者祝超群

通讯员侯昌明

新闻推荐

检察建议,让百里黄河变“画廊”

“这么多年,我们真得感谢检察院,可以说从2000年那份标志性的‘建议’开始,到近年来围绕黄河治理的15份检察建议,打破了条块...

东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阿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