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转百折成花,精致清新典雅,高集镇徐庄村 纤纤铁丝“编”出美好生活生活

聊城日报 2019-12-25 13:29 大字

□文/图 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兴国通讯员赵敬磊

一根根细细的铁丝,在艺人们手中经过千转百折,编制成造型各异、精致典雅的灯笼框架,再经过装配、制托、盘梁、裱糊等工序,一个个清新古朴、流光溢彩的灯笼便跃然眼前……

12月20日,在远近闻名的“铁编村”——东阿县高集镇徐庄村,眼前这一幕让记者叹为观止。

铁编手艺传承百年

徐庄村全村只有56户,别看村子小,名声可大着哩,因为村里的人几乎都会一种手艺——铁丝编制技艺。“这种技艺最早出现在1897年,至今已有120多年,到现在已传到第五代了。”今年75岁的老艺人徐传让说。

一艺在手,吃穿不愁,尤其是在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物质匮乏的年代。那时,徐庄村村民用铁丝编制笊篱、篮子、灯罩,甚至铁丝粮囤。尤其是笊篱,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用,需求量非常大,村民有做不完活。

“每年冬闲时节,有赶集卖笊篱的,有在家编笊篱的,全徐庄村找不到一个闲人。”徐庄村党支部书记、徐庄铁丝编制技艺第四代传承人朱成华说,“手艺好、手勤快的,一个冬季一家能挣一千多元,少的也能挣七八百。因此,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徐庄村就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一来二去,就被喊成了‘笊篱村’!”

不过,随着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手工编制的笊篱竞争力越来越低,徐庄村的铁丝编制业也逐渐沉寂下来。

徐庄灯笼美名远扬

让徐庄村铁丝编制技艺再次扬名的,是来自济南的大唐工艺品有限公司。1997年,该公司有一个用铁丝编制灯笼的项目,需要会编制的艺人,经过多方辗转,终于与徐庄村取得联系。徐庄村民用精湛的技艺征服了大唐公司,双方迅速达成了协议。从此,依托大唐公司,徐庄铁丝编制艺人开始“转产”,主攻铁丝灯笼编制。

“最多的一次,一车拉走了上千个灯笼。如今,徐庄灯笼已经走进楼堂馆所,走进了千家万户,还走向了国际市场。”朱成华说。

就读于云南大学的徐庄铁丝编制技艺第五代传承人朱士玉,毕业后在云南创立了云南九禾工艺品有限公司。依托这个公司,徐庄村编制的铁丝灯笼,不仅在国内装修行业十分畅销,还远销至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

“铁丝编制灯笼之所以俏销,与其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不无关系。”朱成华说,“这些灯笼看似简单,但制作过程极其复杂,小到绕钢丝、配颜色,大到搭骨架,都需要纯手工制作,并融入了民俗文化特色。”立足文化前景可期

今年以来,徐庄村的“手工铁艺灯笼”先后荣获首届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商品创新大赛优秀奖、2019“泰山杯”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铜奖,并被认定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月,又被市文化局纳入第六批市级非遗项目推荐名单。

“传统文化项目与市场融合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自2010年担任徐庄村党支部书记以来,朱成华时刻都在为铁编灯笼的未来发展进行着谋划:成立一家以全村铁丝编制艺人为主的合作社,共同把铁丝编制这门传统技艺发扬光大,把铁丝编制业打造成为全村的优势支柱产业。

高集镇党委书记丁卫东对徐庄村铁丝编制灯笼项目给予了全方位支持,多方协调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并在徐庄村规划建设了灯笼制作车间、灯笼展览馆。

“有了党委政府的鼎力支持,全村群众干劲空前高涨。”朱成华说,“我们目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完善工艺流程,严把手工艺灯笼编制、项目设计、制作、销售等关键环节,全力打造灯笼主题民俗村,让小灯笼成为村民致富的大产业,成为东阿的一张‘名片’,不断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进一步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徐庄村出品的手工铁艺灯笼。

新闻推荐

大桥镇:温暖送给贫困群众

本报讯(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兴国通讯员麻召红)为确保低保户、残疾人等困难群众温暖过冬,近日,东阿县大桥镇政府开展为贫困户...

东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东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