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融资办法打造湿地生态旅游区,聊城位山灌区 从黄沙漫天到沙鸥翔集

大众日报 2019-12-25 12:21 大字

□ 本报记者 高 田 李梦

本报通讯员 秦月成

几年前流沙遍地、黄沙漫天的聊城位山灌区,在这个秋冬呈现长河落日、沙鸥翔集的壮阔美景。通过吸引社会资本,改善沉沙池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打造位山湿地公园景区,位山灌区走出了一条以生态文明带动沉砂池区附近百姓脱贫的道路。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东阿县姜楼镇王小楼村距离沉砂池区域只有几百米。谈起来沉砂池,村民们感情复杂。七十岁的村民张秀林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黄河岸边没有沉沙池,王小楼村距离黄河岸边二十多里地,沿黄村庄的土地多是涝洼盐碱地,即使逢大旱之年,也无法直接引用黄河水。1960年,为了解决沿黄城市的吃水、用水问题,聊城在刘集镇位山村附近修建了位山闸,同时在位山闸附近开挖了几个大型沉沙池和三条干渠,引黄河水北上,解决了100多万城乡居民的生活用水问题,近年来还为雄安新区和华北地区调水7.6亿立方米。

引黄北上,沉沙池区老百姓作出了巨大牺牲。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引黄必引沙,沉沙池区域沉积的黄河泥沙渐渐成了沙害。沙害严重到什么程度?春天风头高,村民面对面说话张不开嘴,一张嘴甚至能听见牙齿与沙粒碰撞的声音。因为沙害严重,村民们还编出来许多顺口溜。“每人一天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关上门、闭上窗,不误晚上喝泥汤”,大风天气,村民下地干活脸上能搓下来泥巴,饱受沙害之苦。

从位山灌区成立到1992年,30多年间,每年春秋两季全市40多万农民在沉沙池及干渠清淤,张秀林仍然记得沉沙池池区万人清淤的壮观场景。风沙大、土地少,生存环境恶劣,收入不高,沉沙池区域的村庄成年男性一度娶媳妇都困难。

为摆脱困境,聊城市位山灌区管理处制订了位山湿地生态旅游扶贫开发规划,决心彻底改善沉沙池区的生态环境和落后的基础设施条件。聊城巧用融资平台,由市财政局和水利局共同组建水利发展投融资平台,通过贷款、信托、融资租赁等方式筹集道路工程建设资金4.1亿元,完成60.3公里道路和26座生产桥等基础设施建设。由市财政出资6000万元作为注册资本,撬动社会资本2亿元组建项目投资建设和开发经营主体,吸引聊城本土企业裕昌集团等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开发,打造以位山湿地公园为中心的连片景区。自2018年营业以来,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

位山湿地公园位于聊城市高新区顾官屯镇兴隆村,兴隆村也是沉沙池区域的村子之一。走进兴隆村水利风景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写在入口处,沿着仿古木栈道走向巨大的木制水车,残荷伸出水面,茂盛的菖蒲已萎黄,公园工作人员正在清理水塘内的杂鱼。大块头的机械电动恐龙也出现在位山湿地公园,这些恐龙随着身体摆动发出嘶吼声。景区观光电车和游船一应俱全,游客不仅可以乘车游览景区,还可以坐船体验碧波泛舟的乐趣。

“位山湿地公园的建立,不仅改变了当地生态环境,更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帮助周边贫困户脱贫增收。”聊城市位山灌区管理处党委书记、主任李其超说。

公园的工作人员多数是沉沙池周边的村民。三十多岁的王丽凤是兴隆村村民,因为家中两个上小学的孩子需要照顾,无法外出打工,湿地公园建成后,她应聘成为景区讲解员。姜楼镇王小楼村六十多岁的张秀宪也是位山湿地公园的工人,主要负责浇花种树的零活,一年能挣五六千块钱。

沙荒地变成了景区,前来游玩的市民也多了,仅今年国庆节期间,位山湿地公园游客人数就超过5万人,有了人气就有了生意。姜楼镇归德铺村村民邵学冉是草莓种植能手,游客在湿地公园游玩时也会顺路来草莓大棚采摘草莓。今年上半年,邵学冉的草莓收入超过10万元。10月底,邵学冉又接到好几个游客的电话,咨询何时能采摘草莓。为了吸引游客,邵学冉还在草莓大棚附近种植了葡萄、樱桃。游客增多也促进当地种植结构的转变,归德铺村还自发种植了新品种的梨树、桃树、山楂树。王小楼村70多岁的贫困户张秀月把土地流转给了裕昌集团,对种地感到力不从心的老人每年可以领到土地流转费两千多元,极大地改善了生活条件。

“今后,沉沙池区还将建设水上森林、九堤红河湿地、文化中心、蓬湖、月季园、观光塔等景点,逐步把池区打造成融合健康、养生、休闲、娱乐多种功能,集黄河文化、农耕文化、灌溉文化和池区原生态民俗风情于一体的综合湿地生态旅游区。”李其超说。

新闻推荐

铜城街道:审计聚焦重点领域

本报讯(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洁通讯员付春光姜晓东)东阿县铜城街道审计所立足实际,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创新审计理念,着力提高审...

东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阿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