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黄河滩区村民讲述家庭变迁 母亲三次“张罗”盖房

济南时报 2019-07-20 14:00 大字

母亲张丕英,转眼已去世五年。每当回想母亲用瘦弱的双肩挑起一个家,一生盖了三次房的过往,对母亲的思念和敬意就在心中流淌。遗憾的是,母亲没能等到家里第四次搬进新房。

上世纪20年代末,母亲出生在黄河岸边东阿县牛角店镇付岸村,村子民风淳朴,靠河而饮,耕田而食,呈现出黄河田园式的舒缓。姥爷长年累月赶集做煎包生意,在当地小有名气。据母亲讲,她十几岁时与比她大十岁的父亲定了亲,是邻居长辈保的媒。母亲一生的命运便由此注定。

1948年,母亲和父亲成了亲,来到位于黄河岸边的长清区孝里镇宋庄生活。当时,一家六口人住在三间房龄几十年的土坯房里,过着甚至逃荒要饭的日子。后来孩子逐渐长大,老屋实在拥挤,母亲便有改善住房的想法。但是,地处黄河岸边,一场黄河水漫淹,连解决温饱都成问题,哪还有条件盖房子。无奈中,母亲求助于娘家。

对于女儿婚后生活的困境,姥爷、姥姥既心痛又着急,只好拢拢手中的活钱,买成门窗等材料运了过来。终于盖起两间土坯房,爷爷奶奶带着两个姑姑入住新房,父母则带着我们继续住在老屋里。这是母亲主持的第一次盖房。

到1966年,老屋再也无法居住,母亲又有盖新房的心思。再盖一栋新房谈何容易。恰逢当时村大队在村东规划新址,按户头分宅基地。爷爷、父亲用手推车推土垫房台,没黑没白地干,把老屋上拆出来的木料运过来,终于盖成三间北屋。这是母亲提议,我们家第二次盖房。1976年,因我结婚,在三间屋东边接上了两间。

2001年,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眼瞅着村民们陆续翻盖新房,年近八旬的母亲又启动第三次盖房。这一次,赶上好年景,且经过多年筹措积累,家里大致具备建房经济条件。还有点缺口便向农村信用社贷了款。

只是父亲58岁时身患水肿不幸离开人世。盖房对于母亲这样一位农家妇女来说,无疑是在承担一项重大的工程。她亲自忙着张罗备料,聘请工匠、小工用手推车垫地基。她常常忙得吃不上饭,睡不好觉。最后终于盖起140平方米的六间“前出厦”的堂屋和两间东屋。

当今,地处黄河滩区的部分村庄赶上黄河滩区迁建工程实施。我们村也在其中。按照计划,明年这个时候,我们就能搬进崭新的楼房。当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心里固然高兴。只是,我的第一个念头却是可惜母亲走得早,没有住楼房的福分。 (讲述/田会银 记录/邵明红)

新闻推荐

第三届中国国际现代渔业暨渔业科技博览会将在合肥举办

中国国际现代渔业暨渔业科技博览会已成功举办了两届,历经两年的培育和打造,第三届渔博会即将扬帆起航。第三届中国...

东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