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的两代人 父子接力坚守雨量测报员岗位

农村大众报 2019-02-28 14:49 大字

在东阿县鱼山镇徐屯村,东阿县鱼山镇文化站站长、东阿县徐屯雨量站观测员朱大志的童年与别人不同。

朱大志的父亲朱广运,1943年生人,有“高小文化”,为人忠厚老实,在当年的村里他绝对算个文化人。1964年,东阿徐屯雨量站建成后,时年22岁的朱广运,干起了当时文化人才能干的“雨量测报员”。而朱广运当上“雨量测报员”的第二年,儿子朱大志出生了。

“雨量测报员的工作,就是把一个漏斗式圆桶放在空旷的地方,周围用铁丝网围起,降雨后按时间要求准时测量,最后汇报给上级部门。”父亲的雨量测报成了朱大志记事起,对工作的第一认知。

雨量测报,看似举手之劳,但却常和风雨雷电打交道,这一点朱大志五六岁时就懂了。当时,每逢雷雨交加的夜晚,童年的朱大志就常常一个人蜷缩在床上听着窗外的动静。“一天夜里我被一阵惊雷吵醒,外面哗哗地下着雨,只见父亲赤脚挽着裤管,上身披着蓑衣,头戴草帽,手拿‘电棒子’;母亲披着一条破麻袋,身上裹着一块塑料布,两人在屋里站着。”朱大志说,当时雷声滚滚,闪电划亮夜空,“那响声就像雷公站在我家院子里。”

过了一会儿,母亲岳秀英犹豫道:“要不等雷电停了再去吧?”父亲朱广运望着桌子上“嘀嗒嘀嗒”响着的马蹄表,着急了:“这是凌晨两点的报数,都过了六七分钟了,我自己去吧!”话毕,父亲看了朱大志一眼。母亲岳秀英急着说:“这老天太吓人了!万一摔倒了谁扶你?大志,快睡吧!爹娘一会儿就回来。”说完二人转身走了。年幼的朱大志并没有被黑夜的雷电吓哭。他似乎明白,爹娘正冒雨做一件很重要的大事。

“街上的水像一条小河似的,看不到路,只能借着闪电光约摸着走,直奔村头放着‘摇把子’电话的‘老公社’。”岳秀英说,汛期时,一家人从没睡过安稳觉,只要降水,无论啥时,朱广运都会跑去测报。

朱大志小时候和弟弟常在门口看雨花,雨下得越大雨花越漂亮,而父亲朱广运肯定在测雨。“只见父亲光着背,带着草帽,手拿量杯,踩着小梯子飞身奔往猪圈顶上的量筒。刚把雨水倒进量杯,‘咔嚓’一个响雷,他身子一趔趄,可杯子里的雨水一点没洒。量完,他跑进屋擦擦脊背上的水笑了。”

“原先降雨时每天要报三次,早六点、晚八点、凌晨两点,即测即报。”朱大志说,在汛期6月至9月,实行“5段制观测、4段制发报”,即一天内观测5次,向上级部门发布4次信息。而这时“摇靶子”电话显得尤为重要。

除了村头有台“摇把子”电话,村东一里外的东阿三中传达室也有一台,村里的打不通朱广运就去三中。传达室的姜大爷觉得这是给国家办事,总帮着摇。打上几次电话,朱广运就会留下三四毛钱,但老人执意不收。朱广运过意不去却又拗不过,过段时间便买上两包小点心,硬放在传达室。然而“摇把子”经常摇不通,遇到“障线”,还得去八里地外的镇邮电局发雨情电报。

“他一个人跑这么远我不放心,就常陪着他一起去。”岳秀英说,连阴天路面吸饱了水,泥泞得抬不起脚来,鞋子没法穿。“八里路来回一大晌午,我们打赤脚一天一趟,最多连续跑过半个月。”

直到1979年,家里条件稍好一点,朱广运买了辆二手自行车。上了初中的朱大志,周末时就帮着父亲报一趟雨情。“父亲告诉我,往东在周庄走,这段路多半是沙土路,好走些;往北到单庄,专走路边草窝或骑有水的地方,不塞泥。我骑一段,推一段,推不动就扛一段,到邮电局时满身是汗!那也觉得比走路好很多。”

看到父亲几十年如一日地测报雨情,朱大志曾好奇地问父亲:“国家给你开多少钱?”朱广运微笑着顿了顿说:“反正不会白着咱。”一次朱大志放学回家,在胡同口听见邮递员扯着嗓门喊道:“朱广运的汇票!拿手戳来办收到手续。”那是一张浅绿色汇票,大写注明:壹元陆角整,这是一个月的报酬。“这不是钱的事,为国家做事,大小是个荣誉啊!”朱广运给儿子解释了汇票和报酬的事。

年幼的朱大志心里有些失望。“原来同学们谈论谁家的父亲当官,谁家的当工人,谁家的当老师,长大都能够接班呢。我的父亲是雨量测报员,至少比农民厉害吧。可这一块六毛钱的汇款单,让我知道这份差事不可能发家致富。”

作为一个小村雨量站测报员,朱广运年年被评为先进模范,奖品都是通过邮局发过来的雨衣、雨伞、手电之类。另外,还有一封厚厚的牛皮纸信封,里面的文件显眼处,印着“朱广运”三个规整的铅字。这是1993年,省里相关部门颁发给朱广运的“从事水文三十年连续工作奖”,奖品是一件优质的加长雨衣和一把雨伞。奖品虽不贵重,但一个老百姓家能得到省里的奖励,这让全家人激动不已。“街上有人说,省里发奖了,八成要给广运转正了!但无论别人怎么讲,我们全家都知道,父亲为的是啥。”

因为工作需要,朱广运从没出过远门。直到2014年去世前,他还舍不得他的量筒,拉着前来探望的水文局领导说:“雨量测报,让我儿子接着干吧,他一定能干好!”

“一个不起眼的人,在一个不起眼的岗位上坚持了五十年!这份坚守,是父亲留给我最大的精神财富!”朱大志说,“现在测报不再靠量杯量,近几年开始用的是智能雨量数传仪,就装在我家老房的房顶上。它能自动即时向上级部门传输雨情信息,靠太阳能蓄电池供电,我负责对其维护、检测。”

打小爱听雨看雨的朱大志,也爱上了听广播看新闻。“年轻时为了解国家政策,下着雪刮着小北风,我就猫在村里的大喇叭下听。”如今,朱大志不仅是雨量站观测员,还因在广播站工作优秀,2003年就当上了镇文化站站长。虽然工作内容不同,但父亲留下的务实、认真、奉献的精神和岗位使命感,早在他心里扎了根。

新闻推荐

东阿县大李联校 举行师德师风演讲比赛

本报讯为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展示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健康蓬勃发展,近日,东阿县大李联校...

东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东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