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阿县新城街道赵徐社区探索老年公寓管理长效机制 101户老人上楼之后

大众日报 2019-01-25 10:01 大字

□王兆锋报道大寒(1月20日)这天,68岁的赵庆新在新房子里,展示刚包好的水饺。□本报记者王兆锋

大寒这天,68岁的赵庆新在新房子里,乐滋滋地和老伴包了顿水饺。

这间36平方米的房子,在赵徐社区老年公寓的2楼。铺着木地板,社区统一配备的床、椅子、橱子一应俱全,窗明几净,带独立卫生间。户外冷风飕飕,屋里暖意融融。老两口住,自在。

赵庆新乐呵呵地说:“我以前住三间小土房,供暖前搬进来的。不用压水了,不用扫院子了,不用拿劈柴烧火了,万辈子也没想到有这好事啊。”

记者在卫生间看到,安装着太阳能,老人能经常洗澡。赵徐社区党支部书记秦广军说:“为方便老人调水温,社区在每个太阳能上加装了一个170元的调温计。”

像赵庆新夫妇一样,东阿县新城街道赵徐社区有101户老人搬进了老年公寓。

秦广军介绍:“赵徐社区原先是城郊村,通过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助推新农村建设,建起了楼房,社区的年轻人都搬进了楼房。但是许多老人不习惯和孩子一起住,有28户老人住在车库里,冬天,人进去冻得‘打咧咧’,站不住。进敬老院吧,有的老人住不起,有的老人不愿意去。怎么让老人们住得舒心?我们筹资800万元,建起了老年公寓,有房间106间。贫困户和68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入住。入住的老人,年龄最大的92岁。”

老人上楼之后,如何建立管理长效机制是一个大问题。新城街道党工委书记徐卫忠说:“有的村的养老公寓,建起来了,管理跟不上,老人入住后舒适度、满意度大打折扣。赵徐社区在细微之处做文章,在管理上摸索出管用的办法。”

以一日三餐为例,老人既可以自己做饭吃,也可以在餐厅吃。老人在餐厅吃饭,为保证吃饱吃好,避免浪费,公寓实行订餐制,炊事员每餐按人头做饭。一个鸡蛋6角钱,一碗小米粥5角钱,大碗菜一碗2元,小碗菜每碗1元。一位老人一天的生活费5元左右。

老人每天吃什么菜?秦广军说:“白菜、萝卜、豆腐、洋葱、冬瓜等蔬菜,轮着吃,每天中午有肉;每周吃2次肉包子。前几天餐厅用结余的钱,做了一顿肉丸子吃。买来的菜,价格和数量都公示,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老人身上。”

傍晚5点15分许,晚饭开饭。炊事员张素荣把菜、汤分别盛好,端到老人们面前。菜是白菜、豆腐炖粉条,老人们吃得很香。78岁的秦广海边吃边说:“我老伴去世一个月,我不愿意一个人做饭,就在餐厅吃。托上级的福,我能在这里吃得好,住得好,享福了。”张素荣说:“给老人们做饭,我很上心,小米粥一定要熬40分钟以上,炒菜低油低盐。”

秦广军介绍,村干部轮流在老年公寓值班,公寓有三名村民任工作人员,一人负责做饭,一人负责打扫卫生,一人负责买菜。三人的工资是每人每月600元。钱从哪里来?每户入住的老人交1.2万元的押金,押金的利息支付工作人员的工资。等老人亡故后,押金全部退还给老人的孩子。

社区对老人的厚爱,体现在方方面面。每间房都朝阳,在每个楼层,都有活动室,老人们在活动室打牌、唠嗑、看书,其乐融融。公寓还建有医务室,有医生坐诊,老人们有个头疼脑热,不用出楼就能解决。记者去的当天,公寓的电梯刚通过验收启用。

秦广军每天晚上都要去公寓的每个楼层转一圈,才回家休息。老人们对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社区有个好支部,有个好带头人,是我们的福分!”

新闻推荐

聊城构建三级骨干水网

□孙亚飞报道本报聊城讯目前,聊城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全市8座南水北调水库全部具备承接长江水能力,...

东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阿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