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阿:乡村振兴迸发新活力

聊城日报 2018-12-18 16:04 大字

初冬时节,穿行东阿大地,处处风光似画卷,满目美景惹人醉:牛角店镇北张村的彩椒大棚里,采摘工人一派繁忙;大桥镇后韩村的绣青水产养殖基地里,黄河鲤鱼上下翻腾;姜楼镇陈店村的文化墙上,移风易俗新风扑面;刘集镇刘集村的土地整理现场,机械来回穿梭……巨变,在阿胶之乡展现;希望,在鹊乡大地升腾。

作为传统农业县,东阿县利用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价值,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效带动了农业增值,促进了村容村貌的改善,提振了农民的精气神,重新焕发了农村的生机与活力,谱写了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东阿黄河国家森林公园景色怡人

麦收季节

草莓采摘

文明村风从娃娃抓起

黄河位山湿地公园

向优势资源要最大效益,特色产业带富乡村

悠悠黄河水静静流淌,映衬着湛蓝天空;一缕缕阳光穿透金黄的栾树叶,洒落在黄河岸堤的田间地头、林盘院落中。村民游走在田园阡陌之间,游人忍不住驻足欣赏着这天、地、人组合成的天然画卷。

铜城街道艾山村依偎在黄河岸堤,静静演绎着“青砖小瓦马头墙,红花绿树芳草茵”的清浅时光,成为这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景。

艾山之美,名副其实。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0月21日公布的“第一批山东省首批美丽村居建设省级试点村庄”名单中,艾山村榜上有名。艾山之兴,有目共睹。依傍黄河,东临国家黄河森林公园的重要景点艾山卡口,艾山村交通便利,尽享黄河生态资源优势。向优势资源要效益,艾山积极探索“产业兴村、特色富农”路子,艾山牡丹园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聊城最大的生态旅游园区,是集高效生态、旅游观光、鲜食采摘、农耕体验为一体的田园旅游景点。牡丹花开出了“蝴蝶效应”,牡丹产业带动了村庄的旅游发展,源源不断的游客让原本沉寂的山村热闹起来了,村民们也瞄准商机,开起了农家乐,卖起了农产品,富了口袋。

资源是静态的,产业发展却是动态的。不仅是在艾山,全县都在探索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特色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在这条探索路上,东阿县走得稳健而坚定。

依托水资源和地理优势等,东阿县发展了小麦、草莓、油用牡丹、黄河鲤鱼等特色产业;依托阿胶生物科技产业园,大力培植黑毛驴特色养殖、商品驴交易、活体循环开发、屠宰加工、生物制药等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增加产品附加值,东阿阿胶毛驴全产业链示范园项目落地实施;新希望六和集团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被纳入省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库……群之所为事无不成,众之所举业无不胜。2018年5月,东阿县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获批;2018年8月份,东阿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式获批,并获500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

在山水间探寻发展密码,农旅融合释放生态红利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便是东阿位山沉沙池湿地公园在深秋时节的真实写照。由自然沉沙衍生出的天然野趣的生态湿地,形成了良好的景观基底,规划时保留并还原自然郊野的原始风貌,片植搭配各种水生植物,形成了一处安静旷达有别于城市景观的郊野湿地风光,成为农旅融合发展的典范,引得游客无数。

行走在蜿蜒的木栈道,感受着冷秋暖阳照,偶尔有白鹭在芦苇荡中飞行穿梭,时不时掠过水面,宛若精灵,为美景添了几分灵气。置身此情此景,谁能想到“一天进嘴二两土,白天不够夜里补”是昔日的沉沙池区模样。

姜楼镇王小楼村是这一巨变的见证者,也是受益者。从全县知名的贫困村到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27万元,王小楼村尽享生态红利,成为沉沙池边一颗璀璨的明珠。

把特色做特、农味做浓,以农兴旅、以旅强农,东阿县农旅融合势头正劲,生态红利尽显。在山水间寻找发展密码,越来越多的乡村成为既有田园风光、又有时尚生活,既有现代气息、又有乡愁民俗,宜居宜业宜游的多元化乡村。全县乡镇也纷纷发力,寻求到了属于自己特色的最佳融合点:陈集镇阿胶小镇项目,主要建设阿胶产业区、研发创新区、健康养生区、阿胶博览区等产业项目区,与陈集镇建设“阿胶文旅康养乡镇”的定位相契合;牛角店镇金牛教育农场项目,以中草药种植为基础,集中小学生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休闲观光、农耕体验、亲子教育及“阿胶+”系列产品开发为一体,着力打造三产融合的中医药健康教育示范基地,与牛角店镇建设乡村休闲旅游特色镇的定位相契合……

在田园间深耕美好未来,新农人唤醒乡村活力

池面风来,微波涟涟。位于姜楼镇西杨村的盛丰农业生态观光园,美丽风光和成熟的无花果吸引了大批采摘者,他们纷纷钻入果园里,寻找“猎物”。

观光园负责人李勇这样定义自己的园区:田园养生,花果盛丰。该园于2016年建设,占地600余亩,是集经济作物种植、渔畜产品养殖、农产品加工、生态园开发、乡村旅游创意建设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开发公司。“园区现在只是完成了一期工程,种植了无花果、红梨、杏、桃、樱桃、李子、苹果、葡萄等多种果品,基本实现了三季有果。”虽是后起之秀,李勇野心不小:“这还只是个开端,二期工程中,我打算建立起集游乐园、采摘园、果品加工园于一体的农耕体验中心;三期工程中,我打算联合西杨村融合整村开发,将更多村民吸纳进公司,并且公司业态成熟后,再反包给村民,让更多的村民富起来。”

广阔土地,大有可为。在东阿,农业有了好的奔头,农民成为了有吸引力的职业,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在田园间深耕未来。

东阿县首批注册成立的家庭农场——新众农场的负责人之一臧占涛说:“乡村振兴战略给我们带来了发展机遇,良好发展态势又反哺乡村建设,两两结合,相得益彰。目前,我们年进园游客可达10万余人。为了更具发展优势,我们农场正在积极创建3A级旅游区。”

铜城街道刘庄村的田廷雷于2010年义无反顾从济南返乡养土元,整日“与虫为伍”,这一待就是8年。在乡村扎了根,他近期又有了新的规划:“去年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也坚定了我在农村继续干下去的信心,我又流转了23亩地,打算种猕猴桃,用土元粪便做有机肥,这样土元粪便有了去处,又不会造成任何污染和浪费,猕猴桃的口感也会特别好。”

……

乡村发展,美好可期,吸引了大批人才投身到黄土地,耕耘着未来。将人才“引进来”,“沉下去”,东阿县也在行动。该县以乡情乡愁为纽带,以大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退伍军人等群体为重点,培养心怀农业、情系农村、视野宽阔、理念先进的“新农人”;吸引支持党政干部、企业家、专家学者、技术人才等包村包项目、提供法律服务等方式,充分发挥其部门优势、专业知识等,推动政策、项目、资金等资源向乡村倾斜,上下联动、精准发力,全力描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在乡情里找寻乡愁记忆,传统文化提振乡村之魂

乡村,是传统文明的发源地,承载着人们共同的“乡愁”。在东阿,文明浸润乡土,文化滋养乡情,乡情承载乡愁。文化作为一种更基本、更持久的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智慧支持和源源不断的活力。“改革开放40年,祖国建设多空前,国富民强面貌新,衣食住行称人心……”初冬,寒意抵不住观众的热情,刘集镇广场上,草根剧团——“不忘初心”民艺团演绎了“一出好戏”,他们用朴实的方式歌唱着改革开放40年来的巨大变化,获得阵阵喝彩。

68岁的团长娄秀福是一名老村医,也是这个团队的主心骨:“虽然我们年龄大了,但是我们热爱生活、热爱戏曲的心是共通的,戏曲带给我们的快乐也是无法替代的,我们想将这份快乐传递下去,这也是我组织建立这个剧团的初衷。”说起自创的《纪念改革开放40年》这个剧目,娄秀福坦言:“我们这一辈可以说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实实在在体会到了这些年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看,就咱们农村来说,这些年大家生活都宽裕了,不光衣食住行不用愁,精神风貌也比以前强多了,讲文明讲孝道的多了,重文化学知识的多了!我们剧团也在与时俱进,不仅演出传统戏剧,还要把村里好人好事编进戏曲里,弘扬正能量,让更多的村民向榜样学习。”

榜样的力量成风化人,乡村文明正悄然融入百姓生活,体现在乡村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成为家长里短的一部分,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文明之花正四处绽放、蔓延。为进一步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让农民群众物质上更富裕、精神上更富有,东阿县建设了一批乡风文明宣传文化墙,用好农村道德讲堂和善行义举榜,推进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落地生根,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入脑入心、提升境界;创新发展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引领作用,培育健康生活方式,并开展了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好媳妇、好公婆、好儿女、好妯娌等农村身边典型评选活动,乡村文明蔚然成风。一大批文明乡村、文明示范村涌现;争当模范、争做好人,成为群众新“追求”。

树立文明村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东阿一直在行动。该县实施了乡村儒学推进计划,推动有条件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设立儒学讲堂;积极培育新乡贤文化,以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化解农村矛盾纠纷,涵育文明乡风;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推进邓庙武当庙、魏庄石牌坊、邓庙汉画像石墓的维修保护工作,申请苫山石佛寺、陈宗妫故居列入省2018年度乡村文化遗产研究展示项目,拍摄完成1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在县电视台播出;积极开展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县级历史文化展示馆、新城办事处杂技团示范点已建设完工,姚寨南张示范点建设正在进行,其他乡镇正稳步推进。

新闻推荐

聊城杂技在国际赛场斩获大奖

本报聊城12月5日讯(记者杨淑君)近日,在立陶宛举办的第十一届国际杂技节上,东阿县杂技团演员凭借《美人鱼柔术》和《...

东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阿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