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转改”,我们在一线倾听

聊城日报 2018-11-09 10:05 大字

6月2日,聊城日报记者在东阿县高集镇苑庄村瓜果大棚基地采访。 □本报记者 辛政

□本报记者 张东方

在基层,心中才会有群众;在现场,心中才会有感动;在路上,心中才会有时代。

近年来,以人民为中心,脚踏实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成为聊城日报推进新闻创新、实现“两个提高”的有力抓手。正是得益于“走转改”,聊城日报记者编辑的精神面貌、业务能力实现了新的飞跃。

走,就是用脚底板去跑新闻。基层的人是鲜活的,事是生动的,记者只有沉下去,走下去,才能真正汲取到基层的营养;转,就是带着感情去采编新闻。只有记者自己首先被感动,写出的新闻才能丰满有物,才能耐读,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改,就是改变空话、套话、废话满篇的文风,代之以“短、平、快、实”的新文风,多用一些群众语言,多讲一些老百姓身边的动人故事,只有这样的新闻作品才能受到群众的欢迎。

为了把“走转改”落到实处,聊城日报制定落实相关文件和活动方案,要求每位记者编辑至少建立一个基层联系点,每位记者每月至少有一天时间到联系点蹲点采访,每月至少发表两篇来自一线的稿件、照片。每位编辑每个月要抽出一天时间到基层一线蹲点调研,从读者的角度强化直观感受,深化版面编排改革。

今年1—10月,聊城日报记者编辑下基层400多人次,建立个人联系点42个,开设“记者在一线”“走转改纪行”“身边好故事”“做客农家”等专栏18个,刊登现场新闻、新闻故事等“走转改”稿件1600多篇,推出“新春走基层”“创森正当时”等专题专版40余个,一大批“沾泥土”“带露珠”“顶花带刺”的高质量稿件,受到广大读者喜爱,也使得聊城日报省级以上新闻奖获奖作品数量质量创下历史新高。

更重要的是,记者编辑在一次次基层体验中快速成长,他们用眼睛记录现场、用心灵思考新闻,文章变得真实、质朴、鲜活起来,带有更多的泥土芬芳和真挚情感,版面更加丰满,手里的笔杆、镜头,真正成为基层群众的“传声筒”,成为传播党的声音、沟通基层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全市加快发展的大合唱中唱出最强音。

如何才能让“走转改”活动持续深入开展?聊城日报建章立制,加强督导,精心组织、真正使“走转改”活动制度化、常态化,成为推进新闻创新的不竭源泉、锻炼采编队伍的良好形式、增强报纸影响力的重要支撑。

一粒种子,唯有深植泥土,才能生根发芽。新闻人只有扎根基层,才能获得成长的强大动力,不断写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文字。牢记重托,不负使命,“走转改”,我们一直在路上!

新闻推荐

陈集镇扎实推进第四次经济普查

本报讯自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启动以来,东阿县陈集镇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精心谋划,扎实开展,力争以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本项工...

东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