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的曲艺人

聊城日报 2018-09-19 15:11 大字

□本报记者 张 洁本报通讯员 崔 颖 孟凌云

悠悠黄河水,孕育生命万千。

沿黄乡镇——东阿县刘集镇,有着黄河下游最大的引黄灌区位山灌区。黄河水养育着这一方百姓,也养育出了百姓对黄河的情有独钟。

在刘集镇,70岁的张立臣于2015年带头成立了老年黄河文化演唱团:“我们祖祖辈辈在黄河边长大,把大家聚在一起,不只是为了图个乐子,更是为了更好地传承黄河文化。”

3年来,这个年轻的剧团吸纳了20多个不年轻的演员,他们带着几件乐器走村串乡,搭个台子就能唱戏,找个场地就能跳舞,这个“草根剧团”融合古典和现代元素,成为了活跃在黄河岸上的动人的文化风景线。

8月8日,下午4点,暑热渐消。随着鼓手的鼓点响起,简陋的板胡、二胡、电子琴合奏,黄河岸边的林子里响起了急促欢快的音符。“回来了!在绣楼我奉了我那小姐言命,到书院去探那先生的病情。上绣楼我要把小姐吓哄,我就说呀……”没有华丽的服饰,一位50多岁的中年妇女踏着鼓点,“登场”演唱豫剧《拷红》片段。“好!”台下观众不时来几句喝彩。

这是个特殊的舞台,没有电缆,没有灯光,甚至没有平整的地面,音响工作就靠着剧团自带的小发电机。这些观众,以老年人居多,他们是最忠实的观众,自带马扎和蒲扇,演员们在哪儿唱戏,他们听说后就会跟到哪儿。“这是俺第四次来听戏了,林子里不晒,俺村里不少人都来听呢!”来自该镇华岩寺村的72岁老人陈秀英是其中一位“粉丝”。

戏曲结束,随即登场的是舞蹈队,九个身着统一服装的女演员佩戴着腰鼓,随着《黄河船夫曲》音乐声,跳起了自编的广场舞。“我们的这些女演员兼顾唱跳,是团里的半边天。”张立臣介绍,演出《拷红》的两位女演员,是舞蹈队的队长任贵英和主力孙玲玲,虽然两人平时都有自己的生意要照顾,但是每次编排节目,都不缺席。

说起这个剧团的灵魂人物,张立臣首推掌鼓人黄广明:“鼓是总指挥,掌鼓人尤其重要。老黄年轻时候在剧团呆过十四五年,他加入我们团,鼓、大锣、小锣、一个顶四个,我们直接推选他做团长,带着我们一起演出。”

今年61岁的黄广明说起老本行,带着很多行话:“锣鼓是民俗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乐器,鼓师是戏曲表演节奏的掌握者,所以,都得吃透。”黄广明介绍,鼓师通过动作、手势,特别是通过“鼓点子”的音响语言实现与乐队、演员之间的交流,并通过力度、节奏、速度、音色以及音响的变化等充分展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虽然有十多年的剧团经历,黄广明并没有“倚老卖老”,闲暇时候,也在反复学习排练:“咱可不能让演员跺脚甩袖子。”见记者不明白,他笑着解释道:“演员跺脚甩袖子就是在说你鼓点不对,要骂人了。”

夫唱妇随,黄广明的爱人李焕英也加入了这个队伍,她是舞蹈队的教练,“平时没事自己在电脑上学,然后琢磨改编一些更接地气的动作,再教给队员。”

一支笙、一把板胡、两把二胡、两架电子琴、一套戏剧锣鼓,一套音响,是这个剧团拥有的所有的家伙什儿。

张立臣说:“乐器是当时成立剧团时候,用村里的文艺资金买的,音响是县里给的,衣服道具是演员们自掏腰包买的。乐器音色有时候不准,但是好的乐器贵,又买不起,所以九月九、春节等有正式演出的时候,就演员们自己托关系借。我们的条件虽然简陋了些,但是大家都乐在其中。”

凭借着这些简陋的乐器,凭借着一腔热情,在村文化广场、在敬老院、在黄河大堤上……一场接一场的义务演出,为这个剧团打响了“名号”,观众多时能达3000人。

张立臣笑着说:“有一次一个外县的来我们这听戏,听完非要给100元钱,我们说不要,还非得给留下了。”这是剧团成立以前的第一笔,也是唯一一笔“收入”,用来买了喇叭线。

对于下一步的发展,张立臣和黄广明也有着自己的打算:“现在大多时候我们都是演别人的戏,下一步,我们打算宣扬一下孝文化,把村里实事编进戏剧里,演老百姓自己的戏。”

演唱团排练

新闻推荐

东阿为工业企业装上『绿色引擎』

本报讯东阿县将推进绿色发展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中,科...

东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