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时代城市水务新样板 聊城市城市水务集团60年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朱玉东本报通讯员 王冰洁 袁 宵 张敬恩
六十年弹指一挥间,六十年飞跃万重山。
从1958年筹备聊城自来水厂,到城市引水、供水、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一体化运营,60年,聊城城市水务事业发展气势如虹。当年东昌湖畔的寂寂水塔,如今涅槃为一个生机盎然的聊城市城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一路风雨兼程,一路澎湃前行。
60年来,迎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身载着百万市民的殷切期望,一代代聊城水务人矢志不渝、躬行践履,坚实的脚步、滚烫的汗水,在聊城城市发展史上留下了一抹重彩。
从无到有 解决百姓“吃水难”
人倚水而生,城依水而建。京杭大运河与东昌湖交织的东昌府区,在自来水尚未进入聊城市民生活之时,人们只能以肩挑背扛的方式,世世代代从土井、河浜里取水饮用。
1958年2月,经山东省建设厅和聊城市政府批准,聊城自来水厂筹备委员会成立,聊城供水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1960年,在各方的努力下,经中央建筑工程部给排水设计院设计,利用东昌湖水,聊城市古城区建设了一座地表水厂。尽管当时的供水能力只有3000立方米/日,但聊城人民世世代代挖井汲水的落后用水方式自此逐步得到了改变。水厂的建成供水,标志着聊城集中式供水事业的开始,拉开了城市供水的序幕。
1965年7月,城区打出了2眼机井,安装了4150米铸铁管道,供水管道铺至聊城地委、专署、县委、县政府。次年,聊城自来水厂在光岳楼北侧建起了一座150立方米的水塔,供水管道铺至闸口东,并在聊城古城区建了9个供水站。自此,聊城城区终于结束了无自来水的历史,聊城市民品尝到了第一次喝上自来水的喜悦。
1969年,聊城第一水厂开建,十年内相继投产了第一、第二水厂,总供水能力跃升至2.5万立方米/日,城区供水管网也开始同步延伸。随着聊城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急骤膨胀,用水量增加,而城市供水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僧多粥少的矛盾日益凸显。特别是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吃水难的问题更加严峻,新水厂建设迫在眉睫。
人民的需要即是奋斗的目标。历经两年时间,克服种种困难,第三水厂于1995年建成投产,日供水能力提高到5.5万立方米/日。水厂第一次采用了不同地点、不同深度的多井混水方式,改进了沉淀、过滤工艺,使供水达到了国家饮用水标准,供水管网也已覆盖了城区大部分区域。
筚路蓝缕四十年,清流汩汩润东昌。从“肩挑背扛”到“清水自来”,聊城供水艰苦创业,从无到有,解决了城区居民的“吃水难”问题。
从有到优 东阿水滋润一座城
聊城城区地下水有一个重大缺陷——含铁量高,要经过复杂的处理程序才能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很多外地游客饮用聊城水会“水土不服”,甚至都要带上“自备水”。城区供水成为制约聊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寻找高质量水源已迫在眉睫。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历时7年的地质勘探、专家论证之后,聊城人最终发现了优质水源地——东阿县牛角店镇下码头村。该水源地含水层位于地下300多米,地下水经过常年矿化,水中富含40多种微量元素,矿化度每升550毫克左右,锶含量每升0.47-0.48毫克,PH值为7.4-7.9,属富锶型弱碱性优质矿泉水,是不可多得的优质饮用水源。
如果把东阿优质地下水输送到43公里外的聊城城区,面临重重困难:资金缺乏、征地拆迁、铺设供水管道等等。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困难面前,水务人没有退缩,他们做了大量繁杂的前期准备工作。1999年9月,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主持下,兴聊十大工程之一的“东聊引水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工程包括一座现代化的东郊水厂及输水主干管道,其中多处穿越道路、河流,工作量大、施工难度高。可聊城水务人“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拼命三郎”精神,将3年的工期缩短至162天。2000年6月28日,东聊引水工程竣工通水,这是聊城城市供水历史上的大事件,聊城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全城用上矿泉水的城市。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东聊引水工程从根本上改善了城区用水水质,聊城人民实现了从“合格水”到“优质矿泉水”的历史跨越。
继往开来 水务改革换来满眼春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聊城市的引水、供水、污水处理等分属不同的部门,采取分段管理的模式,导致诸多肠梗阻问题难以解决,影响了城市水业的发展进程。2002年,市委、市政府从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入手,组建了聊城水务集团,开全国之先,将城市引水、供水、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一体化运作,创造了城市涉水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模式。
水务集团成立后,作为城市水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污水处理迎来快速发展时期。新水河污水厂一期、二期和城市污水厂二期工程的相继开工建设,以及污水厂的升级改造,使城区污水处理能力从集团成立时的5万立方米/日迅速增加到20万立方米/日,出水水质由一级A标准提升到地表水类四类标准。截至目前,聊城城区已建成两座污水处理厂、3座污水提升泵站,处理后的污水作为再生水部分回用于国家电网聊城发电厂,其余排入河道作为补给水,实现了水资源的重复利用和污泥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临渴掘井,不如未雨绸缪。进入21世纪,聊城市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用水量日益增大。面临下一步的供求矛盾,如何应对?水务集团高瞻远瞩,提前谋划,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实施“东聊引水复线”工程、湖南路水厂升级改造工程和东阿水源地井群更新改造工程,将优质水的供水能力提高至15万立方米/日,大大改善了城区用水紧张的问题。特别是东聊引水复线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区单管道供水的安全隐患,为城区供水安全增添了“双保险”。 正在筹建的日供水能力20万立方米的凤凰水厂,将为聊城供水提供新的用水保障。目前,聊城市供水管网已达到近800公里,服务范围覆盖城区76平方公里。
供排水的一体化运营,有力地拉伸了水务产业链,集团供水工程设计、施工、水质检测、桶装水四大辅业齐头并进,保持了蓬勃发展的势头。近年来,供水工程设计、施工和水质检测业务范围拓展到各县区和河南、河北、安徽的周边城市,业务量实现了年均10%—40%的增速,“伯阳”和“阿泉”桶装水销量更是占领了聊城市场的半壁江山。截至2017年底,四大辅业的收入已经达到集团总收入的40%,集团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随着水务集团“作风建设年”“管理规范年”“服务提升年”三年基础行动的扎实开展,供排水一体化管理系统,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以及用户服务供给侧改革的相继实施,聊城水务事业已经站在了经营智能化、管理标准化、服务人性化发展的新起点。
六十年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改革为聊城水务事业插上了腾飞之翼,走进新时代,聊城水务集团将进一步聚焦创新驱动,调结构、惠民生、谋发展,为实现聊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奋斗、再书华章。
上世纪60年代建厂打井。
古城区的水塔,如今已成为历史。
2000年6月28日,东聊引水工程竣工通水仪式举行。
2002年4月27日,聊城市城市水务集团揭牌成立。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东阿县铜城街道用好用足身边典型案例深化警示教育,以党章党纪和国家法律法规为标尺,在思想上划出红线,在行动上明确界...
东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阿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