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廷增:我用手机“种葡萄”
迟春华查看葡萄长势
编者按 6月2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机制,建设涉农公益服务平台,加大对农户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使手机成为广大农民的“新农具”。
“新农具”是“新词”却不是“新事”。作为一个农业大市,从田间作物到设施蔬菜,从种植业到养殖业,在聊城,越来越多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尝试正强势来袭,引领着“智慧农业”的新时代——
□本报记者 张 洁
本报通讯员 孟凌云 魏新茹
手机上卖葡萄不稀奇,用手机“种”葡萄真是头一次见。在东阿县陈集乡任集村,郭廷增的葡萄大棚和别人的不一样,滴灌、自动施肥、自动控温控湿……他通过手机上的“智能通”软件把这些活都干了。郭廷增表示,借助科学技术,用手机“种葡萄”,把“事业”经营得蒸蒸日上,让自己很有成就感。
“不可能种好”“村里大棚都搞了三四回了,我看这次也不会成功”“什么智能系统,净整这没用的”,刚一开始,村民们就对郭廷增种植葡萄议论纷纷,有质疑的,更不乏冷嘲热讽的。
面对周围的一片质疑,郭廷增和妻子迟春华没有丝毫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种植葡萄的想法。“别人不相信,我们更要争这口气,再苦再累也要把大棚葡萄种好。”迟春华告诉记者。为了鼓励和支持郭廷增的事业,迟春华毅然关掉了自己经营多年的饭店,全身心地投入到葡萄大棚中。
为了建好葡萄大棚,郭廷增夫妻二人起早贪黑,力求将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最好。“建大棚就像我们平时买鞋,质量好的,穿的时间长还不坏,质量不好的虽然便宜,但是坏得快,更浪费钱。你看,我这大棚全都按高质量、高规格建设,基础打得好,再加上手机智能化种植,帮山东省了不少工钱和精力,这钱花得值。”走进郭廷增的大棚,没有普通大棚湿热和沉闷的感觉,高大的冬暖式大棚比普通拱棚高出一半,满足了葡萄的生长需要,子母棚的设计理念更是让大棚像一个“保温暖瓶”,确保了葡萄所需的温度和湿度。温室大棚智能控制系统还会对于温室种植内的土壤温度和湿度等数据进行监测,一旦发现土壤湿度低于标准值,农作物需要浇水灌溉,这时后台系统就会提示农作物需要灌溉的指令,种植户便可以通过电脑端后台或手机直接控制。
硬件设施齐全了,还需要“软件”的加持。为了学习种植葡萄技术,郭廷增每周都去周边县市学习大棚管理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郭廷增很快学会了施肥、分枝、疏果等葡萄种植技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虽然大棚的建设投入相对较高,然而凭着科学的种植技术,再加上智能化的管理方式,第一年葡萄就获得了大丰收,卖出了好价钱。“没想到头一年种葡萄大棚,效益就这么好,八月份上市成熟的葡萄只能卖五块钱一斤,我们大棚里的这批早熟葡萄,光是批发就能到十五六块钱一斤,这一个大棚有三亩地,去除建大棚的20多万元和2万多元的肥料和人工钱,今年收益到20万元不成问题。”迟春华高兴地说。
正说话间,前来收购葡萄的江苏商户驱车而来,井然有序地在棚内采摘葡萄,并将采摘好的葡萄装筐,销往外地。“‘五一\’的时候,我来收购了800多斤葡萄,打算运往南京的各大超市、水果店去卖,没想到,货还没到市场,在回去的路上,利用手机发布信息就全部订出去了。大家反响都很好,我今天准备再拉1000斤回去。”有10年葡萄收购经验的周伟,对郭廷增的大棚葡萄赞不绝口。
看着一筐筐又黑又亮的葡萄,郭廷增喜笑颜开。“我们家的葡萄不愁卖,一是因为智能系统控制,管理更科学化,产出的葡萄品质好口感佳;二是上市时间早,在四五月份的市场空白期,各个市场都在争夺货源,供不应求,价格自然也不低,每斤价格比七八月份高出10块钱,这一茬葡萄20多天时间就能全部销完。”郭廷增告诉记者,“明年我们会在果品管理和质量上下功夫,葡萄产量会更高,上市时间也提前到4月中旬,每斤能卖到20多块钱,还能多赚三四万块钱。”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了提高优质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群众,增强孕前风险防范意识,降低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东阿县姚寨镇大力开展国家...
东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