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朱希江先生

菏泽日报 2022-03-29 06:52 大字

殷修亮

3月27日下午2时许,我惊悉朱希江先生因病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余,自然想起与先生的两次交往经历。

知道朱希江先生的名字是在我上初中的时候。自小喜欢文学的我,初二那年订阅了两本文学杂志。一本是《泉城》,一本是《牡丹》文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牡丹》文学里“画配诗”栏目中的“梁山人物谱”。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的鲜明个性被朱先生的妙笔绘出,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让我反复赏读、爱不释手,也因此记住了朱希江这个名字。后来才知道这时的朱先生正在菏泽文联工作,他既是菏泽地区的文联主席,又是《牡丹》文学的主编,还时常给杂志写稿、作画,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他开辟了鲁西南文学园地,培养了一大批文学人才,张晓楠、石耿立等一个个优秀的作家、诗人都受到过先生的关心和鼓励,他主编的《牡丹》文学在当时的山东文坛有着深远的影响。后来,先生调到聊城市担任文化局长,但他一直关注着菏泽文学的发展。

第一次见到朱先生是1995年的盛夏时节。我和文友陈景、张向东应邀一同参加在聊城举行的“鲁西北文学夏令营”。开营仪式正在进行中,只见一个身材瘦高的五十岁左右的人在服务人员的引领下匆匆走上主席台。落座后便掏出手帕不停地擦拭着额上的汗珠。不大一会儿,主持人介绍说请朱希江同志发言。我的心猛地一颤,这个人是朱希江老师?是做过我们菏泽地区文联主席的朱老师?我睁大了眼睛,目不转睛地望着台上这位慈祥、和蔼的长者。只见朱老师微笑着从座位上站起来,开口就说出了让我和陈景、向东弟一辈子也忘不了的一席话。朱老师说,他本来是在老家茌平办事的,听组织者电话中说文学夏令营来了三位菏泽的文友,他说自己在菏泽工作了20多年,早已将菏泽当成了他的第二个家乡,家乡来了人,怎能不见见呢?于是,急急忙忙从茌平老家搭车赶来,就是要见我们一面。然后,他双手捧起,向台下的我们深深地鞠了一躬。我们三个人一起含泪站起来,回谢朱老师的深情厚义,台下顿时掌声四起。

开幕仪式结束后,大家一起合影留念,朱老师专门叫来摄影师,要和我们三个人一起合影。合影之后,他一一和我们握手问候,并谆谆告诫我们,文学很神圣,要有敬畏之心;但写作很辛苦很寂寞,要耐得住辛苦和寂寞。

从聊城回来后的日子里,我常常会想起见到朱老师的情景,每想一次,心里都会涌动着幸福的暖流。

事隔二十三年后的2018年,在菏泽文联举行的“菏泽文学突出贡献奖颁奖典礼曁首批签约作家签约仪式”上,我再次见到了朱希江老师。这时朱老师已经80多岁高龄,虽然两鬓斑白、腰身略显佝偻,但看上去依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朱老师被组委会授予“菏泽文学突出贡献奖”的荣誉。作为获奖代表朱老师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尽管他脱稿发言,尽管他只讲了短短几分钟,但他对菏泽的挚爱和深情赢得了一次次热烈的掌声。台下的我在会议记录上含泪写下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热爱这脚下的土地”。

会议结束后,我走上主席台邀请朱老师合影,并告诉他二十三年前我们在聊城见过面。他微笑着望着我,深情地说:“这么多年还坚持写作,真的很难得、很难得,看到你取得的成绩,我深深地为你高兴。”

我常常想:我能在写作的路上走到今天,加入省作协,获得一些奖励,出版了个人诗集,除了自身的努力和坚持外,离不开文学前辈的关心、鼓励和支持,朱希江老师也是其中的一个。

曾任菏泽市作协主席的张存金先生在闻悉朱希江老师去世的噩耗后,他深情地写道:“朱希江是菏泽文学界保姆式元勋级的人物,为菏泽文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开拓、奠基和推动的作用,菏泽文学届的同仁们永远尊敬他,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诚哉,斯言!

新闻推荐

引金融“活水” 破融资难题 聊城市推出30余款个体工商户融资产品

本报讯(记者尹腾淑)“这款个体工商户E抵押快贷产品额度高、授信期限长、利率低,非常适合我们个体工商户使用。”12月20日,在...

茌平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