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了半辈子喷雾器,今年种地的底气格外足 七旬“老农民”迷上无人机
□记 者 孙亚飞
通讯员 郑兆雷 报道
本报聊城讯 “嗡嗡嗡!”3月28日上午9:40,聊城市茌平区乐平铺镇土城村西北,腾空而起的无人机打破了乡村的宁静。
循声望去,一架四旋翼的“极飞”无人机正在绿色的麦田上低空盘旋,所过之处白色“药雨”点点飘落。田垄边,这块麦田的主人——72岁的“老农民”杨玉林嘴巴张得老大:乖乖,无人机太厉害了!
杨玉林满头白发,皮肤黝黑,一看就是地地道道的庄稼汉。他说,种了四五十年地,最犯怵的就是打农药。喷雾器连药加水三十多斤重,一筒一亩地,七亩地得打八九个小时,每次打药,杨玉林都累到骨头散架。有一年小麦抽穗期打药,杨玉林硬挺到中午,后因天热中了毒,住了好几天院才好过来。
年龄渐长,背不动喷雾器的杨玉林,干脆让儿子接班。每次打药,他总要让外出打工的儿子请假回家,打完药再赶回去。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地里干活的人少,雇工不易;儿子务工的企业接了大订单,也请不下假。眼看杀菌防病的药打不了,杨玉林眉头皱成了疙瘩。
这时,杨玉林从乐平铺丰源农业合作社的飞防员吴民那里了解到,无人机一分钟打一亩地,每亩地只收五块钱服务费。杨玉林眼热心动,把吴民请到了自家地里。
“滴!”9:48,随着遥控器一声响,结束作业的无人机稳稳地停在地头。“瞧,数据都在这里”,吴民把手机递给杨玉林。原来,无人机装有黑匣子,喷多少药、多大面积、什么效果,全部用数据说话。杨玉林一瞅:作业7.3亩,用时7分44秒,用量6727毫升。他冲着吴民竖起了大拇指:“这家什不光快,还让人放心呐!”
“无人机打药,工效是喷雾器的四五十倍,能节约一半药量和九成用水量,还避免人与农药接触,消除了中毒可能。”吴民告诉记者,受疫情影响,今年用无人机打药的农户特别多,“丰源”有6架无人机,作业面积已达到2万多亩,其中就有不少杨玉林这样的“老农民”。
打完药,杨玉林立马摸出手机给儿子打电话,说以后打农药的事,再也不用他请假了。
杨玉林为啥有底气?关键在于“丰源”这样的农业合作社为他们提供了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服务,让他们能够加快融入、依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茌平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宗军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丰源”越多,种地成本越低,效益越高。
为让更多的“老农民”轻松种地,茌平区借助合作社,积极探索土地托管、土地入股、代耕代种等经营模式,靠规模创效益。目前,全区农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045家,有5万余农户携30.5万亩土地入社,小麦玉米的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疫情影响下,81万亩小麦飞防率几乎实现全覆盖。
“说一千道一万,粮食丰产保饭碗。”蹲在地头上,杨玉林谈起自家的粮食产量信心十足:去年小麦、玉米亩产分别达到1200斤、1500斤,今年苗情好,收成差不了。
太阳越升越高,不远处无人机再次飞起,希望的田野上,小麦拔节孕穗,一眼望不到边。
新闻推荐
3月24日下午,茌平区妇联主席靖志敏一行到信发街道大张村和金双营村对“美丽庭院”创建及“双提升”工作进行了现场督导。...
茌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茌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