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镜鉴112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贞观之治”,有他一份不容忽视的功劳。面对唐太宗日渐骄奢的心态,他上疏力陈“国之兴亡,不由积畜(蓄)多少,在百姓苦乐也”。一记有力

大众日报 2019-04-13 10:36 大字

今人所绘马周像前曹村马周文化展览馆鲍青摄□本报记者鲍青

本报通讯员刘明明姜凌云

茌平县振兴街道前曹村内,有一处“马周文化广场”。广场正北的办公楼一层,有一个“马周文化展览馆”。马周是唐代贞观年间的名臣,曾多次就朝政得失上疏皇帝,极力劝谏太宗恢复贞观初年虚怀若谷、体恤百姓的作风。

前曹村党支部书记、马氏后人马立岭告诉记者:“前曹村就是马周的故乡,我们建设文化广场、展览馆,也是为了纪念马周一心为国、心系百姓的精神,为我们当下的为民服务提供借鉴和参考。”

决意西游京师长安

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马周出生在博平县(今属茌平县)。与许多出身寒门的名人一样,马周也有一个不幸的童年。其父亲早丧,母亲又接着亡故,家境非常贫寒。但史书记载他虽孤贫却尤为好学,特别擅长讲说《诗经》和《春秋》。“儒家学说对马周的政治观点影响极深,马周后来针对唐太宗的一系列改正举措,都有儒家思想的印记。”前曹村委副主任张成军说。

马周一边好学不倦,一边游侠嬉戏,养成了豪迈又落拓的复杂性格。因为行为怪异不群,马周一直得不到州里官员的尊重。一直到唐高祖武德年间,马周终于得到新任博州刺史达奚恕的认可。达奚恕补用马周为博州州学助教,协助经学博士向学员传授知识。但马周觉得以自己的才华担任助教实属大材小用,因而情绪低沉郁闷,每日只是一味豪饮味浓的醇酒。因心中有块垒、腹中有浓酒,马周时常醉得不省人事,屡屡耽误州学的讲授事宜。达奚恕在数次提醒后,忍不住恼怒他无所事事、不思进取,曾当面责备训斥马周。

达奚恕恨铁不成钢,但马周也是年轻气盛。他虽不占理,脾气却非常刚烈,当即拂袖辞去助教职务。回到家中的马周更加闲散洒脱,索性就在曹州、汴州一带游荡。漫游生活既有新鲜趣闻,也有烦心不快。马周到达浚仪(今河南开封)时,和县令崔贤发生了激烈冲突。冲突的具体原因史书中没有记载,想来多半也是和马周落拓不羁的性格有关。

这次冲突对马周的刺激,远比博州刺史达奚恕的斥责更加强烈。也许崔贤羞辱马周一事无成,恰好戳中了他内心的隐痛。马周一气之下,决意西游京师长安,立志干一番大事业给崔贤看看。

在水路交通都不发达的初唐,要跋涉到千里之外的长安,并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不仅需要十足的勇气,还要有足够的钱财。

马周为西去盘缠一筹莫展。幸运的是,富户赵仁本前来雪中送炭。因为觉得马周日后会有所成就,他慷慨解囊资助他西游。

马周靠着这笔资金,徒步西行到了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并入住了一家旅馆。店老板“先敬罗衣后敬人”,只侍候衣着光鲜的商贩,对一身布衣的马周始终不屑一顾。马周的脾气一下子就上来了,随即做出令其他人大吃一惊的举动:他一下子点了一斗八升的酒(约为现在的3600毫升)。马周点了这么多的酒,却只是一个人坐在角落里悠然独酌。店主人不禁对这个酒量极好、行为怪异的客人有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马周成功地让自己成为附近的话题人物。他不久即动身离开新丰,却留下诸多人们津津乐道的趣闻。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马周终于抵达长安。此时他已经花光了赵仁本的馈赠,身无分文,几乎与乞丐没什么区别。投靠达官贵人成了他剩下的唯一选择。

马周闻听朝廷中郎将常何非常好客,又勤于施舍,前去投靠寄食的成功率比较高。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前往,没想到常何果然热情接纳,马周顺势在他家做了一名门客。

其实马周选择常何,除了对方喜养门客外,也看中了常何锦绣的政治前途。常何是一名深得唐太宗信赖的武将。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在京师玄武门发动政变,袭杀上朝的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当时朝廷负责守护玄武门的大将正是常何。关键时刻,他倒向李世民一方,率人将大门紧闭,成功阻止李建成、李元吉手下前往救援,间接促使李世民政变能够成功。

成为常何的门客,是马周人生道路的一大转折点。“正因为有常何这层关系,马周才能以才名知晓于唐太宗,进而活跃在贞观时期的政治舞台上。”马立岭说。

一次捉刀改变命运

常何府中的日子平静而无趣。马周利用这段时间详细了解朝政动态,增长自己的本领见闻。

等到来长安的第二年,马周的机会终于来了。

贞观五年六月,天下久旱无雨,田中禾苗焦枯。这在信奉“天人合一”理念的古代,等于是上天对人间统治者的灾异预警,敦促他改正当政中的弊病。为了消弭旱灾、平息民怨,唐太宗下诏要求朝中文武百官,只要官居五品以上,都要建言献策、直言朝政得失。

对腹有诗书的文臣来说,写出洋洋洒洒数千言并非难事。但对常何这样出身行伍、不通文墨的武将,写奏疏的笔好似有千斤重。当他急得抓耳挠腮之时,马周主动提出帮他捉刀代笔。马周很快就替常何撰写了有涉时弊的“便宜二十余事”。“这是马周对当时朝政积弊的一些思考,说明他虽是一名地位低贱的食客,却对朝政特别关心。”张成军说。

常何向朝廷呈奏了马周撰写的奏疏。太宗阅后着实大吃一惊,常何所奏二十余事,皆非常契合太宗心中所虑。太宗实在没想到,武将出身的常何竟然能对朝政得失有如此精深的领悟。他好奇地询问常何有关奏疏一事,常何也爽直地说:“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具草也。”他还不忘举荐褒奖马周:“每与臣言,未尝不以忠孝为意。”

精彩的文章、功臣的举荐,激起了太宗的好奇心。他立刻派人到常何府中,宣召马周入宫奏对。因为使者没有立刻回来,太宗竟一连派出四拨使者,足见他的思贤若渴。

马周来了,和太宗一番长谈。太宗确认马周确实是位难得的人才。他当即命吏部安排马周在门下省任职。太宗心想,让马周通过在门下省当一名普通官吏,考察他的实际办事才能。“太宗想知道,马周是只会纸上谈兵的腐儒,还是有真才实学的大才。”马立岭说。

马周在门下省任职果然成效突出。次年,马周就升任监察御史,“奉使称旨”。太宗还以常何举荐人才有功,“赐帛三百匹”。

担任监察御史不久,马周就开始上疏唐太宗,并直陈非常敏感的“太上皇”问题。

大胆上疏暖化皇帝父子关系

贞观时代,太上皇李渊的处境,以及由此带来的皇家内部关系,都是令朝臣颇为关注却忌讳的话题。

自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他和唐高祖李渊的关系就非常紧张。不久,李渊就被迫将皇位内禅给已经掌握皇宫大权的李世民。

李渊成为太上皇后,居住在矮小破旧的宫殿内,生活条件非常简陋,和儿子李世民也许久不见一面。皇帝父子之间的隔阂,对宣传以“孝”治天下的朝廷,无疑是个莫大的尴尬和讽刺。

擅自介入皇家内部事,并非一个明智的选择。马周的首篇重要奏疏,却并不回避这个既明显又隐晦的问题。但他心思缜密,擅长机辩,知道如何委婉地劝谏帝王,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马周以自己不幸的身世为切入点,以自己的经历唤起帝王的共鸣。他充满真情地说:“微臣每读经史,见前贤忠孝之事,臣虽小人,窃希大道,未尝不废卷长想,思履其迹。”接着,马周开始回顾自己的童年,“臣以不幸,早失父母,犬马之养,已无所施,顾来事可为者,唯忠义而已”。由于父母早丧,自己没有办法去尽孝道,只能将精力全部尽忠皇上,以图报效国家。马周还强调,正是因为这个强烈的心愿,才催促他徒步两千里来到长安。

马周以自身经历阐明了“忠孝一体”的理念。他接着话锋一转,认为自己既然受到陛下如此礼遇,就要不避责难地提出朝政积弊,以供皇帝择纳。

马周所提首条建议就是请求改善太上皇的居住条件,缓解太上皇与皇帝的紧张关系。马周说:“圣人之化天下,莫不以孝为基。”可太上皇所居的大安宫在宫城之西,其制卑小,且在城外。作为对比,东宫皇太子之宅在城中,且宫殿华丽。马周委婉提出,虽然太上皇有志于提倡朴素清俭,陛下也难违太上皇的心愿。但如果有蕃夷使者来京师朝见并四方观所,会惊诧于太上皇所居竟然不如皇太子东宫,有悖于朝廷礼仪制度。马周希望大安宫能“修起门楼,务从高显,以称万方之望,则大孝昭乎天下矣”。

马周又说,看到陛下的诏令,将要游幸九成宫(在今陕西麟游县)。太上皇如今春秋已高,陛下应该朝夕侍奉,早晚问安。可这次所游幸的九成宫离长安有三百余里远,如果太上皇思念陛下,“陛下将何以赴之”?而且陛下此次游幸是为避暑,然而太上皇却被留在炎热的住房里。马周表示自己想到古人冬天让父母温暖、夏天让父母凉爽的做法,就私底下为皇帝感到不安。马周希望“今敕书既出,行计已成,愿示速返之期,以解众惑”。

马周渴望通过缓和皇帝父子的关系,来帮助太宗树立“大孝”的形象。但太宗毕竟和太上皇隔阂较深,瞬间冰释前嫌几无可能。但太宗记住了马周的建议,主动尝试暖化与父亲的关系。

太宗增加了去大安宫拜见太上皇的频率,并在此摆下了家宴。宴席之上,长孙皇后和众多皇子皇孙都向太上皇祝酒,让高祖重温难得的亲情。

在这篇奏疏中,马周还重点谈论了“封建诸侯”的得失。他旗帜鲜明地反对模仿古制实行封建,认为如果功臣子孙能够世袭地方职位,那么“倘有孩童嗣职,万一骄愚,兆庶被其殃而国家受其败”。在马周的心目中,如果太宗想让功臣“安存之,富贵之”,应该效仿东汉光武帝“不任功臣以吏事,使得奉大恩,而子孙终其福禄也”。史载“太宗并嘉纳其言,于是竟罢子弟及功臣世袭刺史”。

马周又说:“臣又闻致化之道,在于求贤审官;为政之基,在于扬清激浊。”他特别注重寻求德才兼备的人才,审慎地任用官吏。

当时正值太宗贞观初期,百废待兴,国家急需人才。马周提倡尊崇儒家忠孝、求贤思想,可谓切中时弊,针对性极强。唐太宗几乎采纳了马周的全部建议,并升迁他为侍御史,加朝散大夫。

明代文学家许穀高度评价马周的这篇奏疏,认为“忠尽累疏……莫非陈善闭邪、犯颜触忌之语”。

劝谏太宗“国之兴亡在百姓苦乐”

贞观十一年,太宗即位十年有余,皇位已经稳固许多。此时的太宗开始有些飘飘然,没有了即位初期锐意进取的壮志。马周有感“创业易,守业难”,再一次上疏,谈论更为深远的朝政问题——一个朝代如何才能长久维持。

马周表示自己历观夏商周汉“传祚相继,多者八百余年,少者犹四五百年”。他认为其中的关键是“积德累业,恩结于人”。即使有了昏碌的君主,也能靠着贤臣辅佐幸免于亡国。马周又指出,自从曹魏、西晋以来,一直到北周、隋朝,长的不过五六十年,短的只有二三十年就灭亡了。其中的缘由也是“创业之君不务仁化,当时仅能自守,后无遗德可思,故传嗣之主,其政少衰,一夫大呼,天下土崩矣”。马周认为,一个朝代在创业之初是否施行仁政,关系着朝廷的命运兴衰。

而唐太宗这一代,恰好是初唐创业之时,能给百姓留下多少福泽,直接关系着大唐江山的命数。

马周认为要使大唐能够长治久安,必须注意“恩结于人心”。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今陛下虽以大功定天下,而积德日浅”,更应该广施恩义,“对自己节约朴素,对百姓施恩布德”,使子孙有延续王朝的根基。对此,马周提出了“立即更改现行政策,减轻百姓负担”的建议。

马周回忆贞观初期,太宗尚能从隋朝灭亡中汲取教训,注意与民休息,推行轻徭薄赋政策。但等到天下安定,骄奢淫逸之心渐起,役使百姓的程度日益加深。马周指出:“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徭役相望,兄去弟还,首尾不绝,往来远者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马周说:“臣每访问,四五年来,百姓颇嗟怨,以为陛下不存养之。”一语道破了贞观时代的真实状况,绝非完全是后世赞誉的清平世界。他还列举西汉初期数代帝王勤俭创业的史实来规劝太宗,“汉文帝、景帝节俭,所以百姓安乐,到武帝虽穷奢极侈,幸承文、景的遗德,人心才没有骚动”。马周还假设如果汉高祖之后即有奢靡之武帝,汉家天下必不能长久安定。他还提醒太宗“前代成败,目所亲见”。

马周指出,探讨古往今来的史实发现,只要百姓因怨恨而反叛,国家没有不很快灭亡的。国君此时即使想改过悔罪,也没有能重新获得安定的。所以马周认为,如果要安定民心,就要在可以安定的时候安定;如果等到变乱发生,再想安定也来不及了。正因为如此,国君看待前一个朝代灭亡,都知道灭亡的缘故是什么,却不知道自己在这方面的欠缺。因此商纣王嘲讽夏桀的灭亡,周幽王嘲讽商纣王的败亡。在隋炀帝初年,皇帝也耻笑过北周的灭亡。

之后马周笔锋一转,开始剖析贞观前后朝廷政风的变化。贞观之初,全国上下厉行节俭,一匹绢只能换一斗米,但天下平安,百姓知道朝廷爱惜他们。然而自贞观六年之后,天下连年丰收,一匹绢能换十多石粟,但百姓却认为朝廷不关心他们,怨愤极大。如今朝廷所兴建的各种大型工程,许多都是用于官员享乐之用,与百姓关系不大,却要役使百姓。他劝谏唐太宗“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积畜(蓄)多少,在百姓苦乐也”。

马周希望唐太宗能像贞观之初那样,励精图治,减轻百姓负担,则天下百姓幸甚。

唐太宗闻奏,“称善久之”,全部施行马周的建议。不久,太宗擢升马周为给事中,转中书舍人。

太宗于马周,“暂不见则便思之”

马周在长安任职期间,不仅能够谈论国家大事,也擅长处理具体事务。初唐时期为了维持治安,京师实行宵禁政策,对居民夜晚出行严加盘查。当时朝廷派出专人于晨暮之时“传呼以警众”。但此政策实行的效果并不好,不仅浪费人力物力,效果也不明显。马周建议“诸街置鼓,每击以警众,令罢传呼,时人便之”。

马周屡立功劳,太宗曾夸奖说,他于马周,“暂不见则便思之”。中书侍郎岑文本也对人说:“吾见马君论事多矣,援引事类,扬推古今,举要删烦,会文切理,一字不可增,亦不可减,听之靡靡,令人忘倦。”

贞观十五年,马周迁治书侍御史,兼知谏议大夫,又兼检校晋王府长史。两年后,晋王李治被立为皇太子,马周拜任中书侍郎,兼太子左庶子。马周与褚遂良等人轮换去东宫,辅导太子李治。

次年,马周迁为中书令,成为朝廷的宰相,同时兼任太子左庶子。史称“(马)周既职兼两宫,处事精密,甚获当时之誉”。太宗曾赐马周飞白书(草篆)曰:“鸾凤凌云,必资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良。”

马周患有消渴病(症状似糖尿病),病情一直不见好转。太宗为了马周的病情,曾寻找环境好的地点,为马周起宅。太宗还不断寻找名医替马周诊治,而且“每令尚食以膳供之,太宗躬为调药,皇太子亲临问疾”。但在古代医疗条件下,马周所患之病乃不治之症。

临终前,马周索取自己曾呈递的奏疏,亲手将其焚烧,慨然曰:“管、晏彰君之过,求身后名,吾弗为也。”

贞观二十二年,马周病卒,终年四十八。太宗为之举哀,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高宗即位后,追赠尚书右仆射、高唐县公。垂拱中,配享高宗庙庭。

马周短暂的一生结束了,但他充满奇异的经历却给后世文人骚客留下取之不尽的诗歌题材。白居易在《新丰路逢故人》中安慰故人怀才不遇,即以马周相比拟:“惆怅新丰店,何人识马周。”诗人李贺在《致酒行》中咏叹:“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北宋“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在《马周》中道:“马周未遇虬须公,布衣落魄来新丰。”南宋豪放派词人刘克庄在《贺新郎·跋唐伯玉奏稿》中以马周赞誉友人:“似当年、文皇亲擢,马周徒步。”

新闻推荐

茌平县环保局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本报讯为进一步推进环境执法规范化和污染治理精准化,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全面提升环境执法监察能力,茌平县环境保护局...

茌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茌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