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搭在村头 文化种进心中 茌平县激活文化振兴内生动力
□本报记者 蒋希伟
本报通讯员 刘明明 杜 伟“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头戴金冠压双鬓,当年的铁甲,我又披上了身……”1月1日上午,一曲豫剧选段《辕门外三声炮》拉开了耿店村元旦文艺汇演的帷幕。当天,茌平县振兴街道心连心艺术团的演员们来到贾寨镇耿店村,为村民送去了豫剧、歌曲、舞蹈等15个精彩节目,和耿店村民一起喜迎新年的到来。
元旦期间,茌平县数十支民间文艺演出队伍走街串巷,把一道道文化大餐送到群众家门口,不仅活跃了节庆氛围,而且还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戏台”搭在村头,文化种进心中。近年来,茌平县从“管文化”转变为“办文化”,逐步探索出一条“送”“种”结合的文化发展之路,既增强了各类专业文化团体的创造性,又培育了大批农村文艺能人,彻底激活了全县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
新年伊始,茌平县山东梆子剧团的演员们正在紧张地排练扶贫大戏《人往高处走》。去年,该剧团创作的扶贫小戏《一个也不落下》入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晋京汇报演出赢得满堂彩,进一步激发了该剧团努力创作的热情。据悉,扶贫大戏《人往高处走》根据肖庄镇小高村的扶贫故事改编而成,目前该剧团正在加紧排练、精心打磨,努力把这部戏曲打造成全市乃至全省的又一个文艺精品。
从2013年开始,茌平县就开始探索以“政府采购”代替“政府包办”,允许电影公司、京剧团、文化馆等文化单位面向社会招聘放映员、演职员,实行聘用合同制,工资不再按人头拨付,而是根据角色轻重、演出场次等按劳分配,逐渐形成了“政府买单、院团演出、群众受益”的运行模式。同时,该县按照“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原则,把100多场戏曲剧目、5000多部中外影片以及新书采购目录、文艺演出节目单等印制成手册,发放至全县732个村,供5万农户自主挑选,让文化供需实现精准对接。
由“管”变“办”,为满足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提供了方便,使老百姓真正享受到高质量的精神食粮。去年以来,茌平县公益电影放映场次达到2000场,戏曲演出达到300场,文艺基层行200多场次、农家书屋新增图书10万册,累计受益群众500万人次。
该县还坚持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加快建设“五大平台”,极大地丰富了普通群众的精神生活——以县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为支撑,以图书馆分馆和农家书屋为依托,构建上下联通、服务优质、覆盖城乡的图书阅览服务体系的“阅读平台”;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契机,建设拥有灯光照明、宣传报栏、有源音箱等设施的“广场平台”;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作用,形成县有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培训班的文化人才培训网络,全力打造“培训平台”;新建振兴街道前曹“马周文化展览馆”、博平镇“老城记忆展览馆”、刘坦村“农耕文化展览馆”等,打造全面记录乡村沿革与变迁的“展览平台”;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方式,及时公布全县文化活动信息,打造全县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
新闻推荐
本报讯茌平县审计近年来高度重视队伍的监督教育,严格落实管理责任,按照从严治审、从严带队要求,坚持将监督和教育常态化。该...
茌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茌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