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剪刀舞动艺术人生 记茌平县剪纸艺人武立序
□文/图本报记者 蒋希伟本报通讯员 刘明明 姜凌云
《鲁义姑义举退兵》
《孔子回辕处》
《博平古楼》
“挖过河种过地,拉过弦子唱过戏,哄过孩子教过书,辛辛苦苦几十年,最离不开的就是剪纸!”——今年63岁的武立序这样总结自己。
从孩提时看着母亲和姑姑剪纸,到为了振兴茌平剪纸文化拿起剪刀学剪纸,再到成立“武氏剪纸坊”,半个多世纪的情缘,剪纸艺术早已融入到了武立序的日常生活。如今,武立序笑谈自己练就了一种“本领”——看着电视能睡着,拿起剪刀倍儿精神!
三度结缘,情定剪纸艺术
武立序是茌平县韩屯镇后店西村人。在他小时候,村里很多长辈都会剪纸。每逢春节、元宵节和喜事时,村里的妇女剪出月亮、“喜”字等图案,贴到窗户上、嫁妆上,十分好看。儿时的武立序帮着大人们撕红纸、贴窗花,学着大人模样剪个简单的图案,村里人都说这个喜欢动剪刀的小男孩“是个剪纸的好材料”。
上世纪70年代初,武立序成为村幼儿园的一名民办教师。当时幼儿园没有什么像样的乐器。为了激发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武立序就用罐头盒自制二胡,带着孩子编排了很多文艺节目。1976年,武立序编排的歌舞节目在茌平县幼儿文艺大奖赛中获奖。1977年7月,武立序调任韩屯公社文化站站长。
此后,武立序与剪纸的第二段缘分也开始了。为活跃基层文化,韩屯公社每年春节都会进行书画展览。“剪纸作为当地的一项传统手艺,为什么不能和书画作品一样进行展览呢?”武立序决定进行基层调研。他骑着自行车,花了大半年时间,走访了100多名当地的剪纸老艺人,在他的努力下,当地民间老艺人的剪纸作品也登进了公社大礼堂。
1996年,武立序被调到茌平县文化馆工作,当时,茌平县已经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但是茌平剪纸还没有真正市场化,全县剪纸创作热情不高。武立序决定尝试走市场化的道路,把剪纸发展成为大众喜欢的一种艺术消费品。为此,武立序多次到“中国剪纸第一城”河北省蔚县考察,研究该县剪纸的市场化之路,并拿起剪刀,自己搞创作,在他们的带动下,茌平剪纸创作迎来了黄金期。
潜心创作,作品“漂洋过海”
10月11日——15日,在第七届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聊城展区的展品赢得国内外游客的称赞。其中,武立序新创作的剪纸作品《博平古楼》,更是引得众多游客驻足拍照留念。
从2005年第一届开始,武立序连续参加了七届文博会,他对自己的作品越来越有信心。“我创作的很多作品都获过奖,其中很多已经漂洋过海,成为外国人眼中的高雅艺术。”武立序介绍说,他创作的《十二生肖》剪纸作品被当作市政府的文化礼品赠予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客人,成为聊城市与国外友好城市之间交流的见证。
退休后,武立序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创作。十余年的时间里,他创作了大量作品,创作技艺也日臻成熟。近年来,武立序成立了“武氏剪纸坊”,发动家人和弟子共同创作剪纸作品,逐步形成了集设计、剪刻、装裱、销售于一体的产业模式。
他创作的《茌平民间故事》,将剪纸艺术这一非遗文化与茌平县民间故事进行了有机结合,深受民众称赞。其中,《鲁义姑义举退兵》《孔子回辕处》《赵二郎斩蛟》《鲁仲连射书救聊城》等作品,更是深得业内人士的推崇。
聚焦特色,剪纸更有生命力
“艺术是世界的,相互借鉴才能提高。”武立序说,“非遗不是要藏起来,而是要靠创新赢得发展,增强生命力。”
近年来,武立序把创作的目光聚焦本地。除了《茌平民间故事》之外,他还在创作《聊城风光》系列作品。“《光岳楼》《山陕会馆》《运河博物馆》《阳谷景阳冈》《高唐柴府花园》等作品已完成,还会继续增加一些能够代表聊城风光的作品。”武立序说,“我会一直创作下去,为茌平剪纸贡献力量。”
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技艺的传承面临着挑战。如何把剪纸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也是武立序思考较多的问题。除了招收年轻弟子,倾力传授剪纸技艺之外,武立序还把多年实践的经验和技巧写成文章,就剪纸的分类、民间剪纸的技艺、作品的装裱与修饰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剪纸文化,学习剪纸技艺,把祖辈留下来的这项传统技艺发扬光大!”武立序说。
10月2日,在山东省第七届文博会上,武立序(右)在展示自己创作的剪纸作品。□史奎华
新闻推荐
从“无车承运人”到“汽车后市场”,茌平新世纪物流集团 “快”字当头抢滩新兴市场
本报讯“今年1到10月份,公司无车承运人项目为公司创收22亿元,远远超过了预期。”12月10日,茌平新世纪物流集团有限公司企管...
茌平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茌平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