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屋里喝口甜水去”
□本报记者 叶晨雯本报通讯员 郑兆雷
编者按
乐平镇尚庄村的村民喝上了甜水,石佛镇葛海村的村民即将告别传统的取暖方式,杜郎口镇西街村的“龙须沟”不见了踪影……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聊城广大乡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村貌更美了,农村环境更宜居了,农民生活越来越现代化了,这是聊城市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改善农村民生事业的硕果。今天,“第一眼”专栏刊发一组反映聊城市乡村民生事业改善的稿件,敬请关注。
10月8日上午10:00,在茌平县乐平镇尚庄村,村支书尚存刚正在院子里用自来水浇着葱苗。阳光下,白亮亮的水,绿油油的菜,让人看着“眼馋”。“城里的水通到了俺们村!”一见面,尚存刚热情招呼:“走,到俺屋里喝口甜水去!”
尚存刚冲屋里喊:“老婆子,拿出昨天买的铁观音,泡一壶!”
日历翻转,尚庄喝“苦水“的历史又在记者脑中回放:从东到西,串了大半个村,家家备有两口大缸,一口来自村里的自备井,用来洗衣、饮牲畜;另一口是跑五六里路从村外拉来的,专供人饮用。
尚存刚说:“过去,俺村的水高盐、高氟,苦咸,村里曾多次打井都没有成功。因为这,村里好多‘大黄牙\’,不少人患有消化系统疾病;年轻的小伙子,不好找对象;天再旱,也不敢用井水浇庄稼,一浇就死苗;养殖业更不景气,牲畜也不愿意喝苦咸水!”
尚存刚的苦水还没倒完,尚存刚妻子已将茶送上来了。
一股淡淡的茶香弥散开,茶汤金黄,趁热浅啜,滋味醇厚,口感爽滑。“这水真好,是咱们村的?”“算你有口福,要是你早几年来得喝苦咸水,越喝越渴,还会闹肚子。”尚存刚的妻子笑着说。“2015年以来,县里出资50万元,动用了8支施工队,挖沟、铺管……忙活2个多月,让俺村与10里外的县自来水厂管网实现了连接,全村490口人喝上了跟城里人一样的自来水,还开挖了一条3000多米的支渠,从广平分干引来黄河水,让村里庄稼也告别了苦咸水。”尚存刚告诉记者。
甜水进了村,村里面貌焕然一新。现在村民的小院里家家种满了菜,田野里还建起了20多个大棚,加上打工收入,全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一万五千多元。年轻的小伙子也不愁娶媳妇了。
茌平县水务局局长张殿广介绍,过去县城周边的村庄,因为打不出甜水井,好多村喝的是“苦咸水”,而县城自来水供水能力又相对过剩,日供水4万吨的设计能力实际用水只有1万多吨。
为破解“供求”矛盾,2011年起,茌平县启动了“城乡一体供水工程”,以县城为中心,不断向周边农村延伸管网,至今累计投资1亿多元,管网总长达到1400余公里。目前,县城周边的信发、振兴等6个镇街20余万村民都喝上了跟县城一样的自来水,最远的胡屯镇韩庙村距县城有20公里之遥。
而对于贾寨、杨屯等偏远乡镇,茌平县则通过安装净水装置、建设健康水站改善水质。去年4月,县扶贫办引进海尔集团的“日日顺健康水站”,为黄河故道8个乡镇、299个行政村建起健康水站,又有20多万人喝上了“健康水”,至此,甜水实现“全覆盖”。
“现在村里,不仅有水管员,还有村容保洁员、图书管理员……村民需要什么服务,就有什么‘服务员\’。”刚刚查完水表的水管员尚存海高兴地说。尚庄改变的不仅仅是水,这些只有城里才有的“服务员”也悄然出现在这座小村庄里,村民真切地感受到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带来生活品质的改变。
饮水思源,改革开放的力量正澎湃着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滋润更广袤的农村大地……
新闻推荐
(上接A1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让开发区大地上的座座小村庄“颜值”有了新提升。聚焦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和村容村...
茌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茌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