茌平县耿店村吸引年轻人回归,形成人才、资金、产业良性循环 “棚二代”富起来 年轻人有奔头

大众日报 2018-05-28 05:24 大字

□本报记者王兆锋

本报通讯员郑兆雷

5月16日,茌平县贾寨镇耿店村举行了一场土地流转资金收发仪式,村民任传华一次就交了99484元的土地流转资金。

“交这个钱越多,说明种的地越多、挣的越多。我种了20个大棚,流转土地近80亩,是村里最多的。今年以来毛收入100多万元,纯利润达60万元,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任传华高兴地说。

任传华曾在北京、天津打工多年,干过电气焊,当过车床工,还搞过装修,后来回村种大棚,现在越种越来劲儿。“在外面干啥活能挣现在这么多钱?干农业有奔头,咱就在农村好好干,把家乡建设好。”他乐呵呵地说。

“80后”耿付建,戴着眼睛,文文静静。他在深圳打工5年,现在回村种了5个大棚,今年以来纯收入23万元。他说,“村里有育苗场、有菜市场,有合作社,从种到卖根本不用出村。前几年每年稳挣15万元,今年这行情挣30万元没问题。看我种大棚成功了,我好几个同龄人也从城里回来种大棚了。”

回村的年轻人富起来了,这是村支书耿遵珠感到最欣慰的事。他介绍说,耿店村离县城35公里,是当地离县城最偏远的村,人均只有2亩地,条件并不好。但靠蔬菜产业的滚动发展,村里吸引年轻人回归,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的良性循环。现在,“70后”“80后”“90后”这些“棚二代”成为耿店村的种菜主力军,村民们家家住楼房,户户有小轿车。

记者漫步耿店村,感觉就像进了城市的社区,自来水、暖气、天然气……城里人有的,这个村都有。“耿店村能有今天,多亏了耿遵珠这位好支书。”聊城市委组织部长杜昌伟说,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耿遵珠任耿店村党支部书记16年,为了村里的发展吃了不少苦,有时候连续几晚上睡不好。正是因为有了这样肯吃苦、能拼搏的领头雁,耿店村才有现在的好生活。

村民回忆说,当初建大棚买物料,耿遵珠到市场上一家家地挑,一分一分往下压价。当时正值深秋,装车时下起了小雨,耿遵珠冒雨装车,坐在拖拉机上淋了一路,回到家时冻得都站不住了,但他捂着被子暖了一夜,第二天又去给施工队打下手。2014年年初,当地下了8场雪,育苗场里的50万株茄子苗都冻死了,造成30多万元的损失。耿遵珠和村干部跑遍了寿光、青州等地的育苗场,买来了备用苗,才为村民避免了损失。

为让村里的蔬菜产业链早日成型,耿遵珠又带领村民,以入股的形式成立了茌平县绿冠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配有冷库、包装车间和运输车辆,并注册了“茌星”品牌,还申请了绿色食品证书。

有了品牌,合作社的蔬菜成功进入周边多家大型超市,收益也大幅提升,当年分红就达到20%。依托绿冠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筹集股金,村里又建成了占地5亩的智能育苗温室、5座高标准育苗大棚、5座新品种实验棚,年育苗300多万株,每株苗比在外面买节省1毛钱。

“酸甜苦辣我都尝了,但看到村里的变化,我又很有自豪感。现在这么多年轻人都回来了,耿店村以后肯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耿遵珠说。

新闻推荐

茌平培训农村交通安全“两员”

本报聊城5月10日讯(记者李怀磊通讯员常新明)为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提高农村地区广大群众的交通安全意...

茌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茌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