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业”引回新农人 ——茌平县贾寨镇耿店村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之三

聊城日报 2018-03-27 11:38 大字

在耿店村,种大棚的中青年越来越多,其中很多是返乡回流的“棚二代"。在耿店,为什么农村青年由外出打工转变为纷纷回村种菜?村党支部书记耿遵珠把原因总结为:“产业和家业的‘两业’循环驱动。"

耿店种菜有20多年历史了,但过去年轻人更愿意外出打工。十几年前,耿店村还是个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的贫困村,蔬菜种植品种单一,大棚收益差,群众发展大棚的积极性很低。780人的村子,约200人打工出走,留下的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村庄冷冷清清。“家里没有产业,想多赚点钱只能外出打工。"30岁的村民耿付健道流露出曾经远赴深圳打工的无奈,也道出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的症结。

没有富民产业农村难以留住青年人才,再过10年、20年,谁来种地?“产业振兴才能带动人才振兴。"耿遵珠认为找准产业发展的路子是吸引人才,留住年轻人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面对恶性循环的局面,村“两委"班子成员多次开会研究富民路子。“一亩园顶十亩田",当时,耿店村人均土地不到1亩,耿店村结合这一实际,确定了“依棚致富"的办法。

随后,耿店村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到寿光等地学习考察,并请来了蔬菜种植技术人员,指导群众培育黄瓜、尖椒、圆椒、西红柿、茄子等蔬菜品种,当年就见了效益,群众的积极性被带动了起来。随着蔬菜产量增加,为帮助村民打开销路,该村发动村民入股,建起绿冠蔬菜批发市场,创建了绿冠蔬菜农业专业合作社,申办了“茌星"牌绿色蔬菜商标,建设了育苗场,形成了蔬菜育苗、种植、销售一条龙产业链条。

产业兴,家业旺。看到家乡蔬菜种植成了规模,2010年在外打工的耿付健回到家乡,建起了五个蔬菜大棚。“行情平稳时,一年能稳赚15万元,今年尖椒行情很好,盈利30万元应该不成问题!"耿付健品尝到了家乡发展蔬菜产业的甜头。他住上了新农村建设的楼房,通了暖气、有线、网线,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两业"兴旺,引回更多“棚二代"。“现在提起俺们耿店村,周边的村民甚至城里的亲戚都很羡慕,夸俺们村建设得好,俺村的小伙子都不愁找对象。"大棚种植户任传华笑着说。如今,耿店村全村户均3.4个棚,保守计算,户均年收入10万元没问题,村里配套设施服务好,从买苗到卖菜,村民不用出村,省心省力。村民全部搬进了新楼,村里还建有文化大院、敬老院、健身广场、卫生室等场所,既方便群众生活,也改善了村风、民风。

中青年扎根农村,成为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年轻人种棚思想更解放,致富的点子多。"任传华管理着80亩的蔬菜大棚,是该村种植规模最大的大棚户。他改善种棚设施,建设自动化大棚,大大减少了人力投入。同时,周边村的妇女老人在农闲时可以来打散工,每人每月约有1500元的收入。“以后我计划在棚里装上监控,种植无公害蔬菜,让客户在手机上通过观看监控,随时看到蔬菜种植的每个流程。"像任传华这样,在广大的乡村热土上,越来越多的青年人用智慧和汗水播种下希望的种子,成为现代农业经营的主体,让农民成为了有吸引力的职业。记者 叶晨雯 通讯员 刘明明 姜凌云

新闻推荐

聊城市食药监局来茌督导食品药品安全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消除食品药品环节的安全隐患,3月13日市食药监局副局长朱明华带领食品生产科相关人员组成督导组,对茌平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进行专项督导检查。茌平食药监局局长张雷、...

茌平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