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村”里多起了“棚二代”

齐鲁晚报 2018-03-11 16:01 大字

本报记者王尚磊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茌平县贾寨镇耿店村的打工青年选择了回乡发展?现在村民们的生活咋样?9日,本报记者来到了耿店村进行实地探访。

9日下午,在村里的一个蔬菜大棚里,62岁的村民耿文林和老伴正在摘菜,新鲜的辣椒、豆角摆放整齐,老两口的脸上满是笑容。耿文林介绍说,他们村因种蔬菜大棚富裕起来,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楼房,自来水、暖气都有了。耿文林说,他经营着0.6亩大棚,如果市场行情好,一年下来有两万元左右的收入。

69岁的村民耿庆文说,外出打工没有在家赚钱安稳,现在,他俩儿子都在家种植大棚。村里自从成立了合作社,菜价行情一直比较稳定。耿店村公示栏上显示,村里有人口760人,党员36人,耕地1600亩,蔬菜大棚有600多个,人均年纯收入2.7万元。

“当初耿书记带领我们十来个人去各地考察,还请来了农业专家。”耿文林说,为了摸索更好的种植模式,耿遵珠自费带领大家去寿光考察,确定发展棚菜生产的思路,耿遵珠带头发起,联系社员集资32万元,成立了绿冠蔬菜合作社。合作社投资建设了育苗场、蔬菜精包装加工厂、蔬菜低温冷藏库,先后购进了农药残留检测、化验设备、包装生产线、运输设备等,经营服务涵盖了育苗、药检、运输、包装、冷藏等多个环节。目前,耿店村已经成为了蔬菜生产专业村,还带动周边十多个村子种植大棚。

“我们村种大棚菜的中青年越来越多,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很少。”村民耿庆文说,除了考上大学的外出工作外,其余的中青年都愿意留在家里,现在种植大棚都是高科技,电动机械化种植更省心省力。

“还是在村里发展好,谁愿意背井离乡去打工?”43岁的村民任传华说,他一度在天津、河北等地打工十来年,干过电气焊、当过车床工、搞过装修……几年前,他回家从1个“钢架大棚”起步,如今发展到20个了,成了村里种大棚的“状元户”。村里多了“棚二代”,乡村开始“年轻”起来,乡村振兴也有了依靠力量。

“以前卖菜不知道行情,菜贩子来收菜给多少钱也得卖,不卖怕没人来收,现在村里人用上了电脑、智能手机,建起微信群、微信公众号,村支部书记还联系来省内外的购买商,菜贩子都抢着买我们的菜。”任传华说。

如今走进耿店村,就像走进了县城,沿街路面整洁,村子里铺设了公路、安了路灯、修了下水道,有文化大院、养老院。村里家家通暖通气,户户都住上了自带车库的楼房。另外,村子里的健身广场、婚宴大厅等公共基础设施也一应俱全,村民们的生活也是越来越有奔头。

新闻推荐

广泛开展国土增绿提升生态文明素养 “创森”:给百姓更多幸福感获得感

□本报记者李梦孙亚飞杨秀萍2月26日,聊城市政府第25次常务会议,听取关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进展情况及2018年国土绿化工作计划的汇报。“生态文明建设,绿化是抓手,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

茌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茌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