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里多了“棚二代” 乡村振兴有力量
□本报记者王兆锋杨秀萍
本报通讯员郑兆雷
大年初三,记者来到茌平县贾寨镇耿店村,给老朋友——村支书耿遵珠拜年。与村支书聊天,乡村振兴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耿遵珠说:“乡村振兴离不开人。现在俺村里有个好现象,就是种大棚菜的中青年越来越多。”
和老耿来到大棚基地,只见人气爆棚,年味浓浓。记者粗略数了数现身田野的300多名菜农,“70后”“80后”“90后”占到了八九成,中青年已成为种菜管棚的主力军。
耿店种菜有20多年历史了。过去村里只有60个“小土棚”,侍弄的人多是“50后”“60后”,后生们嫌活累、麻烦,更愿意外出打工,有段时间全村青壮劳力跑出去200多人。
一个780人的村子,一下子走掉200人,村里哪能不冷清?
让耿遵珠高兴的是,老黄历已经掀过去了。现在的耿店成了“鲁西小寿光”:全村178户人家,600个钢架大棚,1300亩耕地1000亩菜,劳动力几乎全“粘”在大棚上。
为啥现在“棚二代”愿意留村?耿遵珠分析有三个原因。一是收入有保障。全村户均3.4个棚,保守算户均10万元没问题。加之大棚安装了电动卷帘机,劳动强度降低了。二是配套服务好。村里陆续建起育苗场、蔬菜批发市场、蔬菜合作社,从买苗到卖菜,不用出村,省心省事。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跟上了,生活有品质。村民住上了楼,通了暖气、有线、网线,还有农家书屋、健身广场、卫生室等。
“村里创业环境这么好,谁还愿意背井离乡去打工?”43岁的任传华接过话茬。他一度在天津、河北等地“漂了”10多年,干过电气焊、当过车床工、搞过装修……几年前,他回家从1个“钢架大棚”起步,如今发展到20个了,成了村里“状元户”。
距离任传华大棚不远,是耿付建的6个大棚。28岁的耿付建过去曾嫌种棚苦累,到深圳打工。3年前,他被村里“卷帘机大棚”吸引回乡,现在年收入过了20万元。
耿店村委会墙南,是村里的“绿源蔬菜批发市场”,车来人往,好不热闹。“春节期间蔬菜用量大,平均一天往外运十来车,菜不出村就能卖高价。”耿付建说,种菜最怕菜贱、卖不出去。有了市场,棚再多也不怕。
村里多了“棚二代”,多了团聚少了牵挂。耿遵珠告诉记者:“过去,留守村里的人过年的心情最复杂,盼过年,又怕过年!盼过年,是因为过年外出打工的亲人能回来团聚;怕过年,是因为过完年这些人又走了,纠结啊!”
村里多了“棚二代”,乡村开始“年轻”起来。耿遵珠举了个例子:“以前卖菜两眼摸黑,不知啥价格,只能瞎碰;现在村里人用上了电脑、智能手机,建起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现在可是‘菜农不出门,便知全国菜’了!”
在村里的健身广场,一群老人、妇女正在锣鼓声中扭着秧歌,孩子们一旁嬉戏打闹。“日子富了,才有心情扭啊唱啊跳啊!”谈起乡村振兴,见过“大世面”的耿遵珠说:“乡村振兴不是喊出来的,是干出来的。怎么干?首要的是产业兴旺,有了富民产业,然后才能留住人、留住年轻人。最终形成人才、土地、资金和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不知不觉,太阳越升越高。记者登上村里小区楼顶的“观景台”:只见村子四周白亮亮一片,望不到边的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拜年结束时,耿遵珠深有感触地说:“农村有了‘棚二代\’,乡村振兴有力量啊!”
新闻推荐
1月17日,“排列5”第18017期开奖,开出号码“9、9、0、4、7”。聊城茌平县胡屯乡一体彩销售网点传来好消息,店内彩民李先生当天投注了5注号码,其中一注幸运中得头奖10万。据介绍,中奖彩民李先生是...
茌平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茌平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