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打过年柴》入选“美中新闻图片展” 作者钟玉成谈与它的创作之缘

凉山城市新报 2016-08-24 17:30 大字

《打过年柴》 钟玉成 摄

这张《打过年柴》摄影作品,直观真实。图片上共有五个彝族妇女,她们都背着蕨地草,弯着腰,脸胀得通红,慢慢行走在公路上,脚下的力量在朦胧的“灰尘”下显露无疑,每个人背上的枯草都高出身体一大截。整个画面不惊心动魄,也不纯朴动人,但却直白、真实和感人。

但就是这样的真实,打动了美中新闻图片展的评委,让它成为其影展的参展作品之一。

本报记者 侯丽芳

近日,由加州媒体俱乐部(CMC)、大洛杉矶新闻摄影记者协会(PPAGLA)联合主办的第二届“Just One More:美中新闻图片展”在洛杉矶开幕。 

据了解,此次展览共展出了超过160幅美中新闻摄影经典名作及新晋佳品,其中包括十余幅荣获普利策新闻奖、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奖(荷赛奖)等记录历史时刻,甚至影响历史进程的中美新闻摄影力作。此次图片展同时也作为特展单元加入同日开幕的2016“洛杉矶中国摄影节”。

真诚、真实、真相

用镜头诠释“付出总有回报”

在这160余幅作品中,有50幅作品来自中国。其中一幅是本报摄影记者钟玉成于2012年在昭觉县尼地乡拍摄的作品《打过年柴》。对于自己的作品能够到出国参展,钟玉成既惊讶又欣慰:“这张照片没有修过,是很原始的一张图片,我只是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场景。”

据他回忆,那是2012年凉山彝族年之前,他和几个摄影朋友相约去昭觉县拍照,大家一路抓拍美景,一路交流拍照心得。高兴之余,大家找了块空地,就地而坐,准备吃点干粮。正在吃的时候,其中一个影友说,“你看山那边”,大家出于本能,齐刷刷望向对面。“结果,就看到几个当地农村妇女一人背着一捆蕨地草走了过来。”钟玉成说时迟那时快,抓起相机就冲了过去,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那一刻。“老乡看到我们在拍照,显得很不好意思。其中有个妇女就告诉我们,这些蕨地草是从山上背来的,都是为了过年烧猪用。”

钟玉成还告诉记者,自己在报社当了13年摄影记者,他的照片不乏凉山彝族年和火把节等大型节日的现场图片。“但就是缺少彝家村民为了彝族年做准备的场景。当时去拍照,也是出于这个想法去的。”钟玉成谈到了创作初衷。

据了解,这张照片后来还获得过“全国地市报新闻摄影一等奖”,也在其他新闻图片比赛上得到认可。

坚定、坚持、坚信

他的镜头凝结了无数感人瞬间

这些年,每当文字记者有采访时,我们总是听到四处在呼唤“钟哥”的声音,大家采访完后就回了家,剩下照片的活儿都留给了摄影记者。“钟哥,你这大包小包的,不重啊?”“没办法,要想拍到好照片,这些都用得到。”相信这是大家都熟悉的对话。每当有大型活动时,我们总能看到摄影记者钟玉成背上一个大包,前面挎个小包,手里再拿个相机,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这样太显摆。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只有做足准备,才能不留遗憾。就算再累,也不能错过眼前的美景。“因为很多场景都是瞬间的,包括任何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都有可能让大家感动。我不能错过这些瞬间。”钟玉成说道。

“每当看到自己的照片登出来并被更多的读者看到时,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但是,并不是每一张照片都能被大家看到,大部分照片都成了“不见天日”的存照。这13年来,他走遍了凉山州各县市,有山间水云之地,有穷乡僻壤之乡。在他的镜头里,留下了数不清的影像,很多照片都已想不起是在什么样的心情下拍的。

走过了千万里路,看过了千万座山,用镜头凝结那一刻,这是钟玉成一直坚持做了13年的事儿。这么多年,他捧在手心里的是相机,陪伴最久的也是相机,比那一曲“山无陵天地会,才敢与君绝”还要坚定。

当然,付出总会有回报,他的作品连续获得大奖,这次更是从全国几百家报社中脱颖而出,被送到洛杉矶参加“美中新闻图片展”,这对一名摄影家来说是不小的认可。而他本人也很高兴,并表示,今后将继续努力,拍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新闻推荐

恢复IPO时机远未成熟

(紧接1版)有谁能算得出,中国股市12年中贬值了多少?中小投资者亏损了多少?上市公司圈钱了多少?国民经济晴雨表被扭曲了多少?股民的消费能力和生活水平下降了多少?对经济的拖累作用有多少?面对全球股市的一...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