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昭觉呷姑洛吉村上央视新闻联播 第一书记戴自弦成了全县的“名人”

凉山城市新报 2016-01-19 16:54 大字

“昭觉呷姑洛吉村上央视新闻联播了!”1月1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了《脱贫军令状——昭觉县呷姑洛吉村第一书记戴自弦》的新闻,引起了昭觉县195名脱贫攻坚第一书记们的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戴自弦带领村民脱贫的思路和方法很接地气,要向他取经、学习。第一书记戴自弦来了以后,呷姑洛吉村的过去和现在有何变化?他都为村民们做了哪些实事、好事?走,跟随本报记者一起去昭觉县塘且乡呷姑洛吉村看看!

文/本报记者 阿克鸠射 俄底科日

图/网络截图

大凉山深处的昭觉县是彝族聚居区,新中国成立以后,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彝族群众从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里海拔高、路途远、不通公路、土地贫瘠、信息闭塞、语言不通……几乎汇集了所有的致贫因素,根据四川省人均年纯收入低于2736元的贫困标准,全县目前还有贫困人口46467人。

1月1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了《脱贫军令状——昭觉县呷姑洛吉村第一书记戴自弦》的新闻,引起了昭觉县195名脱贫攻坚第一书记们的强烈反响。第一书记戴自弦是如何带领那里的群众脱贫的?他都做了哪些事,如何能上央视新闻?

穷不离猪,富不离书

猪牛都卖完如何谈发展

塘且乡呷姑洛吉村是大凉山腹地昭觉县典型的高寒山区,目前没有通路,进出村的物资要靠马驮,一趟就要翻过三座大山,走三个小时。这里的124户村民有42户是贫困户,县委宣传部记者戴自弦是这个村的第一书记。

在贫困户孙子日洛家里,第一书记戴自弦与他有一段这样的对话:

“猪也卖掉了吗?”“卖掉了。”

“鸡呢?”“卖了。”

“羊子呢?”“羊也卖掉了。”

猪圈空的、羊圈空的、鸡圈还是空的,贫困户孙子日洛家里的情况在村里并不是特例,村民以前普遍没有上过学,在山外很普通的市场经济意识在这里几乎谈不上。

“猪牛羊都卖光了,连种都不留,纯粹就是属于杀鸡取卵。”戴自弦十分慨叹地说:“穷不离猪,富不离书,你一家人啊,如果不发展,没得养殖,没得猪、没得鸡,这个方面起不来的话,你的生活怎么改变?”

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可是圈里空空,就没有改变贫穷现状的可能。而如何促进村民从苦熬向苦干转变,在乡里看来,关键就是让他们了解到生活还有更好的活法。

“一方面是历史的原因,凉山这边是从从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步跨千年,第二个主要是因为呷姑洛吉村交通闭塞、信息闭塞,与外界的交流少,一些先进文化村民接触不到。”塘且乡乡长马杰如是说。

肥肉丢了可惜

教会老乡做会回锅肉

摸准了问题所在,改变还要一步步来,这回,扶贫干部们把突破口选在了彝族的坨坨肉上。坨坨肉只有来了客人或者年节时才能吃得上,平常村民主要以吃洋芋酸菜汤为主。

“有了坨坨肉,都还吃不好,中间一部分肥肉吃不起,拿它没有办法。”第一书记戴自弦双手拿着一坨坨坨肉面对着央视记者的镜头说。

坨坨肉肥的地方不会处理,直接吃又太油腻,只能白白扔掉,但其实很多村民不知道如果要用它来炒菜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为此戴自弦请来家庭厨师,为老乡们示范最简单的回锅肉炒作技巧,“你们的两坨坨坨肉炒出来就够一家人吃一顿了。”厨师端着回锅肉让大家品尝,连半岁的小孩也吃得津津有味。“还是这些东西,又没有增加,味道提升起来了,生活水平也就提高起来了。如果生活水平提高起来了,一家人的生活观念,思想观念也就跟着慢慢转变了。”趁热打铁,戴自弦在现场为彝族乡亲讲起了大道理。

大力发展养殖

带领老乡办起养鸡场

要想有得吃,先得学会养。为了让更多的村民发展养殖,村里决定按照养殖数量的多少,选出10户先进养殖户进行奖励。

“锄子三把、扫把三把、铁撮箕一个!”戴自弦在养殖先进户的表彰大会上大声宣读着奖品,下面是群众热烈的掌声。获得奖励的村民拾叶子风激动地说:“奖品给我们,我们特别高兴,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得过奖,所以我今天最高兴了!”

村民高兴了,但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这样的小打小闹能让村民脱贫吗?

戴自弦说:“我就是要从这些小的地方来打基础,如果我一开始就想大的东西,一大家干不了,二干了有可能失败,那就会挫伤老乡的积极性。”

拾叶科民是获奖户之一,他也是村里唯一“走出去”学会了阉鸡养殖技术的人。会上,他被一致推选为养殖带头人,与有意向的贫困户结成对子,合伙养殖阉鸡200只。为此,乡里出资两万元,帮他们把阉鸡养殖园先建了起来。

“这个发展起来以后,我要带头,带着我们村里的人,设一个大养鸡场,一起创造美好的未来。”拾叶科民用普通话兴奋地告诉记者。

高海拔独特的气候环境有利于阉鸡的生长,长成后一只能卖200多块钱,了解到这样的预期收益后,呷姑洛吉村的很多贫困户都打算尝试一下。

思路做法接地气

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

“实实在在地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又做得到。这三样是关键的,逐步逐步就起来了,群众的力量是很强大的。”戴自弦的思路和做法很接地气。

在结束采访的时候,由县里拨付用于修路的7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也下达到了乡上,用来修建一条长七公里的通村公路,预计开春后就能贯通。

“教会老乡做会回锅肉,带领老乡办起养鸡场,这些事儿虽然看起来很小,但是实际意义可不小。因为它让老乡们对好日子有了盼头,也让他们增强了过上好日子的能力。脱贫致富根本上还是需要群众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少数民族地区,往往地处偏远,在文化、习俗等等方面有其独特性,这给脱贫攻坚增添了更多复杂因素。而正因为如此,要让外在帮扶起到效果,就必须打破贫困山村的闭塞状态,激发困难群众的内生动力。”1月14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播欧阳夏丹在结束语中这样评论。

戴自弦上央视

全县第一书记都来学习借鉴

央视1月14日的新闻联播播出了《脱贫军令状——昭觉县呷姑洛吉村第一书记戴自弦》的新闻,引起了昭觉县195名脱贫攻坚第一书记们的强烈反响:

在确知央视播出昭觉县洛吉村的新闻后,县委组织部立即通知所有派驻村的第一书记准时收看新闻联播。第一书记们收看后纷纷写了观后感,一致认为第一书记戴自弦脱贫攻坚的思路十分清晰,从转变老乡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生活观念入手,抓住了核心。他采取先易后难的措施和办法效果明显,切合实际,很接地气。脱贫攻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究竟从哪里先下手是摆在每一个第一书记面前最棘手的一个问题,是争取大项目,发展大产业?还是修房修路买羊子?这些一直都是第一书记们探讨的话题。戴自弦却从要求贫困户“铺好门前一条路(抓环境卫生);养3只猪、10只鸡鸭;建一分菜园地”这样的小事开始,还以评选先进户的方式,奖励农户最需要的劳动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品为引导,自然就调动了老乡们的参与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他从教村民把吃剩的坨坨腊肉炒成回锅肉做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老乡落后的生活习俗,不仅极大地节约了生活成本,还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却是每一个贫困村脱贫致富的敲门砖,夯实了这些基础,再发展产业进行支撑,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全县第一书记的讨论仍在进行中。

第一书记陈秀花:他不好高骛远,懂得农民最想要的是什么,所以他很快得到了全村老乡的信任和支持。就是要像他那样从小事做起,这样老乡才会有信心,也乐于接受。

第一书记戴咏梅:他很务实,自己从小吃过很多苦,所以对怎样做才能从贫穷走向富裕有亲身感受,他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积小成而大成,久久为功,脱贫奔小康才有希望。

第一书记张华:上央视就是对他想法和做法的肯定,他那句“穷不离猪,富不离书”的话很经典,很实用。的确,家家户户养殖搞起来了,老乡顿顿有肉吃了,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了,观念肯定就跟着变了。我要跟他取经,向他学习,奋起直追把我的村也干好。  

新闻推荐

79年前,力排众议创办私立小学,让彝族人学习先进汉族文化 彝族土司岭光电先生 办学思想启示

凉山彝族在旧社会有四大土司之说。岭光电先生不是大土司,但其名望则超过大土司。作为彝族的一代土司,岭光电先生一生经历坎坷,阅历丰富,勤政务实,热爱民族,著书立说,整理彝文古籍,传承民族文化……最令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