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愿望:尽早建成“凉山彝族民俗博物馆”

凉山城市新报 2014-12-10 19:04 大字

(上接A12版)今天的情形呢,现代生活犹如摧枯拉朽的洪流,改变着一切,荡涤着一切,传统生活方式在悄无声息中改变着它本来的模样,胶盆铝盆代替了漆器餐具,羽绒服代替了羊毛披毡,牛仔裤替代了百褶裙,这些不断被文明成果替代的造型不同、材质各异、工艺精湛的“老家什”正在被淘汰,并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它们一旦丢失,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就再也不能期望它们能像历史文物一样从地下出土。熊古沙痛心疾首地说道:“现在就连农村普通人家常用的彝族漆器汤勺都变成了铝瓢。”‘毕摩的儿子不学毕,妈妈的女儿不善织\’已经不是个别现象。熊古沙说,我们今天再去翻阅马长寿的《凉山罗彝考察报告》这样的著作,有的只是痛心和羞愧。痛心的是马长寿在书中详细记载的文化生态和环境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羞愧的是我们作为一个彝人,却没有一个像马长寿这样的学者那样去记录我们的民族文化。“是不是现实的名利对今天的年轻人诱惑太多?我们还配不配叫彝人?”熊古沙似乎在自言自语,又仿佛在问我们。他接着说,如果不是司马迁和他的《西南夷列传》,我们今天又怎么去了解数千年前我国西南地区在秦汉时代的许多部落国家的地理位置和风俗民情呢?

因为有了亲身经历的历史隐痛,熊古沙征集文物,就显得更为自觉,倾力其中,痴心不改。

2012年,受熊古沙委托征集文物的熊拉铁接到一个电话,说有人集资在汉源购得一顶彝族彩漆皮盔,转卖价25万人民币,且分文不少。当时,熊拉铁约请这伙文物持有者面议,但他们不从。熊拉铁认为,拿25万征集一件破旧的东西实在不划算,正准备放弃的时候,得到消息说,这件彩漆皮盔以25万元的价格,分文不少地被外面的收藏者订购。熊古沙知道了这一信息后,立即打电话给熊拉铁,要求找到一位民间文物专家去现场鉴定此物,若是真货,想法征集。专家鉴定结果是,这的确是少有的文化遗存,且品相保存完整。熊古沙既不忍文物在自己的眼皮下流失,在文物贩子要求追加5万元的苛求条件下,又一时筹措不了这么多资金,倍感焦急,最后东拼西凑,以30万元的高价,艰难地拿到了这件文物。

2014年6月,熊古沙了解到昭觉县哈甘乡瓦伍村村民俄比拉莫有几件祖传宝物,其中一件,彝语称“史木格木”(吉祥物)、另一件是彝族毕摩经卷中罕见的彝文典籍,图文并茂,内附许多图释记录,属彝族传统占卜类的原始典籍,弥足珍贵。鲜为人知的是“史木格木”,还是俄比拉莫的一位远祖,在利利兹莫(元明时期凉山彝族地区势力最大的土司)家做法时,因法术超群而得到的赏赐之物,维系着他祖先的荣誉。俄比拉莫本是毕摩世家的后裔,自他的父亲开始不从毕了,祖宗的许多文献遗产已流失,他已没有能力保护这些遗产。他心里很矛盾,若把它卖了吧,既对不起祖宗,又对不起家族,尤其是这些文物是世代相传的传家之宝,更使他依依不舍;若不卖吧,这些宝物已是破损不堪,眼看就要毁在自己手里。

熊古沙知道了这一情况后,让熟人传达他的思想,做俄比拉莫的思想工作。熊古沙嘱咐,“一是在做思想工作时,一定传达到我征集彝族文物的思想理念,给他说清楚,我并不是文物贩子那样倒卖文物,是为了抢救彝族文物。这些东西,放在我这里,我尽力把它保护好,并标示文物的出处来源,让先人的业绩永存;二是我不会白拿你这些宝物,愿意给你一点补偿,解决你的燃眉之急。因为,对它的抢救和保护是我们的共同责任,因此,不能让它流失或损坏。”俄比拉莫听到他的这番语重心长的话后,也颇受感动,愿意把这些宝物交给熊古沙。从而,这批彝族文物终于得以妥善保管。

3年来,熊古沙为了确保民俗文物的收藏价值,专门聘请一位彝族文物的本土专家参与,并委托原昭觉县物价局局长熊拉铁负责征集工作,组织了一个征集队伍,为此,还专门购置了一部车辆。征集文物过程中,在搞好摸底调查的前提下,每件文物都要经过文物人员的精心挑选,统一鉴定、存放入库。这位文物专家的参与,是整个文物征集的关键环节之一,他的任务除对文物的认定外,还要对文物逐一拍照、测绘、对文物基本形制进行描述、分类建立电子档案和文本档案,争取做到每一件文物都要有详实的身份信息以供研究。

有人曾经问原北京民俗博物馆馆长韩秀珍,有些人认为保护民俗文物不如保护历史文物有价值,您对这样的观点怎么看时,韩秀珍恳切地说道,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最鲜明的标志,被视为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它不仅是具体的文化遗存,更是生动的、鲜活的、存在于百姓生活之中、萦绕于百姓记忆深处,牵动着人们情感寄托的生活艺术品。尽管我们的文物(民俗文物)可能比不上历史博物馆的文物那样地珍贵、那样地富于历史价值,但是它却是真真切切地反映我们老百姓生活的佐证,同样值得珍惜。

让熊古沙感到欣喜的是,2014年3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层面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甘孜、阿坝、凉山三地,被确定为四川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核心区域!

该规划提出,要把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四川区域)建设成为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家级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实验区和中国文化产业新的增长极,力争通过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构建“3+2”空间布局,即3个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2个文化产业带。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窦唯平表示,规划的实施,将推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促进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截至目前,四川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已规划重大文化产业项目42个,项目投资总额达88.2491亿元,涉及文化旅游、演艺娱乐、民族工艺品等多个文化产业门类,基本形成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产业布局。

201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下发《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 “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四川省《重点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中主要任务。而“文博旅游”又成为“文化旅游产业”中的一大支柱产业。

熊古沙征集的文物,无论从数量还是品质,都具有凉山彝族民俗文物的代表性,是四川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核心区域中的代表性文化遗存,完全具备了创建一个集展示展览、研究欣赏、学术交流、文化旅游和市民休闲等功能要素齐全、特色鲜明、服务功能完备的民俗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条件,以此弥补西昌目前只有一个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单一的专题性博物馆的局限。博物馆完全可以禀承现代开放的建设功能,面向现代社会的社会教育功能,让更多的市民百姓走进博物馆,体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民性”的要求,提升市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促进社会和谐。

但是,令人担忧的是,熊古沙筹建民俗博物馆的良好愿望目前遇到了诸多困难。

目前,熊古沙虽然多方借贷,凭一己之力,勉为其难,已征集彝族文物达1300余件,但有些文物还散落在民间,征集任务还得需要继续,征集补充漏缺部分的任务还很艰巨,继续征集文物的资金紧缺。

没有供文物展示的展览场馆。熊古沙征集的文物,目前大部分放在西昌一个还没有装修的清水房内,小部分还放在昭觉县城。这些文物,既没有文物安全的展厅展示条件,更没有文物保护规定的“三防”(即防火、防盗、防雷的)文物库房等安全设施条件。

没有文物安全保护的专业技术支撑。文物保护是个技术性很强的活路,要求从业人员具有现代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知识相结合和文物考古的知识背景,还要求管理人员掌握文物保护材料应用、文物材质分析和文物保护修复等实际操作技能。

熊古沙诚恳地说,私人博物馆常常是一个人的梦想,但当梦想照进现实,这条路并不好走。如果这个“凉山彝族民俗博物馆”能够如愿创建起来,使之成为凉山彝族文化旅游一个窗口、一个亮点,不仅能够成为彝民族自尊、自爱、自信、自觉的教育基地,也能让其他民族通过这个窗口了解彝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他此生就无愧于一个彝人,也不负自己想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的愿望!

新闻推荐

一个马仔扯出一网毒贩 毒枭花招百出终被抓 正告“有心者”:凉山扫毒绝不手软

3月1日凌晨,毒贩在高速公路运毒过程中,被警方当场抓获。在“3·01”特大贩卖运输毒品案中,警方查获的部分毒品。今年年初,凉山州破获了公安部挂牌督办的建州以来最大的“2·21、3·01”连环贩运毒品...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